“从故事到未来”的空间叙事工作坊圆满结束
2025年9月15日至26日,为期十二天的“从故事到未来”的空间叙事工作坊在国际设计学院成功开展。本次跨学科工作坊邀请了来自台湾大叶大学助理教授、建筑设计师章顺敏老师。通过工作坊教学,章顺敏老师为学生搭建了独特的空间设计思维方法。
在当代建筑与设计教育中,单纯的机能主义已不足以回应复杂的人文情感需求。叙事×空间工作坊旨在打破文学与建筑的疆界,引导参与者从故事、诗歌与个人记忆中汲取灵感,完成一场从抽象文字到具体空间的创造性旅程。
工作坊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文字-空间”转译策略。首先章顺敏老师引导同学们从文本中发掘空间设计灵感,从文学的感性世界中寻找设计的种子。其次,帮助学生建立文字与空间的对应策略,学习如何将“氛围”、“情节”、“情绪”转化为具体的空间语汇,如节奏、层次与光影。
之后,同学们通过创意思维,以模型制作与图面表达的方式,将创意落地为具象的作品。
最后, 工作坊分组完成一件具备叙事性的空间设计作品,最终产生了一套完整作品。
工作坊为期七日,通过精心设计的模组,循序渐进地带领学员掌握空间叙事力:
Day 1:导入与启发,以建筑大师彼得·卒姆托、丹尼尔·里伯斯金等人的叙事性空间案例开启视野,学员将挑选一段文本(小说、诗或个人记忆),并从中提炼关键“情绪节点”与“空间线索”。
Day 2:外出调研。提炼设计语汇 学员将进行图像、词汇与抽象模型的练习,学习用空间构成的基本策略,将故事的“气氛”转化为初步的立体模型。

Day 3 & 4:设计深化与系统发展 进入模型迭代阶段,加入尺度、动线、光影等复杂空间元素。教学重点将放在如何用剖面图与分析图来清晰呈现叙事逻辑,并通过个别讨论强化设计主轴。
Day 5 & 6:实作与展演准备 同学将完成最终的比例模型(1:50或1:100)并搭配专业图说。同时学习展板编排与口述表达技巧,为最终发表做好准备。
Day 7:发表与评论。课程将以一场正式的发表会作为高潮,学员将结合口述叙事与空间展示,呈现其作品。届时将举行交流分享会。


本次工作坊充分进行了跨领域融合,在授课方面,台湾大叶大学的章顺敏老师结合了文学与建筑,打破“功能导向”的单向思维,激发学生更具深度与感染力的设计。同时台湾大叶大学的同学与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一起,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将抽象情感转化为空间语言。

“叙事 × 空间”工作坊不仅仅是一门技巧课程,更是一场关于感知与创造的思维革命。它邀请所有渴望用空间讲述故事的人,一同踏入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创作领域,将字里行间的想象,构筑成可触可感的叙事空间。
【学生感受】
在这次“叙事×空间”的转译实验中,我深刻体会到文字与建筑竟能如此相通。当我把小说片段转化为建筑草图时,每个情节转折都成了空间序列,人物的情感波动化为了材质的触感与光线的明暗。这不仅是一次设计练习,更是思维的重塑——我学会了用故事赋予空间灵魂,让墙壁诉说情感,让流线承载叙事。这次探索让我看见,真正打动人心的设计,永远根植于人类最本真的叙事渴望。
环境23-1班 刘子成
这次“叙事×空间”的转译实验刷新了我的认知。当我尝试将《桃花源记》的文学意境转化为建筑模型时,才真正体会到文字与空间竟能如此对话。渔人“初极狭,才通人”是空间的收束,“豁然开朗”是光与尺度的戏剧性转变——每个文字节点都指向具体的空间体验。这个过程让我明白,建筑不只是功能的容器,更是故事的载体。从纸上的字句到手中的模型,我完成了一场跨越媒介的创造性转译,深刻理解了空间叙事的力量。这次实验让我看见,最动人的建筑,往往是从诗意的文字中生长出来的。
环境23-1班赵子豪
这次“叙事×空间”的转译实验,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字与建筑共享着创造世界的魔力。当我尝试将小说片段拆解,提取其中的情绪、节奏与核心意象,再以模型构筑出具体的空间场景时,我明白了:文字是空间的骨骼,而建筑成了故事的血肉。它不再是冰冷材料的堆砌,而是承载记忆与情感的容器。这次实践让我重新审视了每一段文字与每一处空间的内在联系。
环境23-1班 羊绪学
编辑:明戈
审核:徐文东
投稿单位:国际设计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