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美与耿丹联合讲座《未来与行为》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1日 10:54:26 浏览次数:
我院数媒艺术专业陈崇老师应邀参加由黑龙江大庆思特传媒科技公司主办的学术讲座,此次的讲座主题为《未来与行为》,对话鲁迅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系教师许毅博博士,共同探讨未来语境下的艺术与科技的价值观及其思维方式所衍生的行为模式。
未来主义及面向未来设计旨在根据人类以往的发展和科学知识来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以便控制和规划目前的进程,更好地适应未来。虽然艺术史中定义的未来主义更多的是表述贝尓于1959年提出的技术中轴原理,但很显然,现在所定义的未来设计中更多地应用思维层次理论。爱因斯坦所说的“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具有指导意义。NLP(神经语言程序)大师罗伯特•迪尔茨提出的“逻辑层次”理论在理论层面上给出了思维层次的定义。基于“逻辑层次”模型与爱因斯坦的问题层次观点,定义未来设计的标准不仅仅是外观上的未来设计元素的堆砌,更是思维层次上行的因果投射;不仅仅是技术至上的狂热分子的温床,更是逻辑、推断、质疑后对增加其核心价值的深思熟虑。
讲座现场
讲座上,陈崇老师和鲁迅美术学院的许毅博老师分别从艺术和设计角度阐述了未来艺术与设计的发展频率和轨迹的猜想。未来是需要创新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应如何“设计”未来?设计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应用爱因斯坦的对立思维方式于未来,宏观的微观也许是定义未来的创新性的其中一种可能的方式。
由左至右鲁迅美术学院许毅博、思特科技孙广、耿丹学院陈崇、思特科技杨悦
因此,未来可见若干个“思想实验”场,宏观的微观贡献了其本质的思维力量。创新是思维的创新。思维是未来与行为之间最重要的桥梁,在搭乘思维之桥通往未来的过程中,催化出无限可能性,未来可期。
供稿单位:国际设计学院
编辑发布: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