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跨学科理论创新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发布时间:2014年5月15日 15:59:45 浏览次数:

    2014年5月6日,中国经济学跨学科理论创新研讨会在我院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可以概括为:“规模宏大”,“阵容强大”,“讨论热烈”,“影响深远。”

    本次会议规模宏达,约有40个单位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跨学科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董辅i基金会、华南农业大学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天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等著名研究机构以及高校。

    本次会议阵容强大,有80余名专家参会,加上慕名远道而来的学者,整个会场爆满。这其中有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林毅夫、张维迎、黄有光、陈平、沈华嵩、盛洪等学者。众多著名学者相聚在此,展开了一场智慧交汇与碰撞的盛宴。

    本次会议讨论热烈。各位学者踊跃发言,就经济学跨学科热点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比如在张维迎教授主持的“如何进行理论创新”主题讨论会上,共有9位教授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研究。陈钊教授阐述了“经济理论研究创新中的几对关系”,茅于轼教授阐述了“数学如何改变了经济学”,何梦笔教授阐述了“演化经济学如何创新”,曹正汉教授阐述了“结构、制度与转型――中国制度经济学”,甘德安教授阐述了“基于复杂性科学的家族企业跨学科研究”,罗必良教授阐述了“经济理论如何创新”,李斌先生阐述了“算法框架理论”,胡必亮教授阐述了 “新古典经济学的文化视角”,杨其静教授阐述了 “垂直产业视角下的国有企业研究”。

    本次会议影响深远,会上各位学者探讨了当前经济学跨学科的前沿成果和展望。各位学者在思想的碰撞中得出不少有新意的想法,这些想法对推动我国经济学理论创新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部分观点举例如下:林毅夫教授做了“新结构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第三波思潮”的演讲。他认为,新结构经济学是一块巨大的金矿,新结构经济学能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希望和帮助,只要政府有正确的产业政策,扶持私营领域遵循本国的比较优势发展,利用后发者优势,每个发展中国家都有潜力高速增长数十年,在一两代人的时间里成为中等收入国家甚至高收入国家;陈平教授将物理学和经济学有关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自身对经济学方法论变革的理解,即经济学方法从线性分析走向非线性分析,从均衡分析走向非均衡分析,从稳态走向非稳态,从单体走向群体;甘德安教授认为,虽然家族企业在中国市场经济体系中起到先锋与主体作用,但直到上世纪末才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更为遗憾的是,大部分学者一直沿用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进行各自的探究,缺乏跨学科研究,缺乏统一的研究范式。对此,甘院长提出,由于家族企业自身及其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完全可以借助复杂性科学进行跨学科研究,这才是其研究范式形成与学术突破的有效路径;叶航教授将生物学与经济学联系起来提出了“神经元经济学”,他介绍了如何用经颅直流电刺激的方法基于计算机仿真来研究人的偏好,从而打开偏好黑箱。罗必良教授认为该研究可以为新古典理论提供好的生物科学及人类学基础。

    两天的会议很快就结束了,但是各位学者的思想和风范深深的打动了每一位与会者。这场会议对于广大师生来说是一场视听的盛宴,大大增强了师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能力。同时,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也对提升我院学术和社会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