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选摘】都柏林初体验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5日 16:07:06 浏览次数:
交流经历:2014年9月赴都柏林理工学院交流学习一学期
到――Dublin
经过近20个小时的辗转,我们从北京转迪拜然后飞到都柏林的上空。伴随着降落时机舱剧烈的抖动,我惬意的鸟瞰欣赏欧洲板块星星点点的高空夜景。终于,成功着陆。这时候我可以负责的告诉你,国际航班也不是总失联。
识――Dublin
初到爱尔兰的我感觉一切都是那么不同。听着爱尔兰式的英语,看着各式各样的教堂,坐着右驾左行的汽车。让我感觉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值得去探索。每每想到这里我都必须感谢学校给我机会让我成为第一批赴爱尔兰交流学习的探索者。
带着二十年中国习惯的我初次来到都柏林,每次过马路总是不由自主的看左面有没有来车,朋友们总会带着一丝搞笑和惊恐的提醒我看右面。爱尔兰人的总体素质很高,很多细节都可以感受的到,如果有两辆汽车同时行驶到一个没有红绿灯路口,他们同时会停下,挥手示意对方车辆先走。这些的确值得我们中国的驾车者反思。
活――Dublin
住在寄宿家庭的我,英语提高很快,渐渐习惯了每天Are you happy today? 的问候,和读音就像Tree一样的Three,也有机会更加真切的感受爱尔兰人传统的生活。每天吃着各种叫不上名的晚餐,才发现自己的适应能力还不错。之前在我们的想象中每天吃西餐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可当来到欧洲,来到都柏林才发现原来真正传统的西餐是“土豆”。寄宿家庭一家人都很热情,房主老奶奶也为我天天换着口味做不同的晚餐,但惟独缺不了的就是土豆,只是它的物理形态在发生变化,有时是薯条,有时是土豆泥,有时是土豆块。饮食观念和中国是一样的,就是不能只有菜,也得有主食。就像我们每天都会吃大米馒头,而土豆就是他们最常规的主食。所以任何牛排;猪排;鸡排,都是配菜。
见――Dublin
来都柏林的前两天,我们简单熟悉了这个城市并且安顿了生活琐事,我们还见到了陈琳、徐守超老师,身处异国他乡的我们见到自己的老师感到无比亲切,徐老师带我们去见了吴兵老师。第三天我去了DIT见了Conor院长,Conor院长很热情的问候我和耿丹学院,带我见了各个课程的老师,并向介绍我的来历。接着他带我去类似教学办公室的地方,向我展示了大二到大四的课程,大致介绍了每门课程的研究方向和学习内容,让我结合我的专业从中选择我喜欢的,并推荐我尽可能选择工作室课程,对我的学习和考核都比较有利。最后我从中选择了六门工作室课程,分别是Development Management1; Development Management2; Regional Planning; Urban Design; Local Area Plan; Regional/National Planning。
学――Dublin
开始正式上课的生活还是比较紧张,每天需要阅读大量的英文资料,对我还是有一定挑战,但在课堂上老师的授课非常灵活自由,大家像在讨论问题一样,尽管Spatial Planning这个专业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大,但同学们都非常有热情。老师也非常喜欢和学生交流探讨。上课时,老师和大家都很随意,每个人都会端一杯咖啡,可能由于爱尔兰这几天的天气已经变冷再加上海洋性气候天天下雨,长时间坐着不动会很不舒服,喝上一杯咖啡整个人都暖暖的。首先老师会在PPT上给出一个区域的一些相关信息,不会直接讲述具体的规划,老师只是引导性的带大家一起讨论分析,没有给出任何规划的方法和技巧。甚至在一些讨论中,老师都会被学生说服,而且老师当下便会更改PPT上所写内容。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相长。由于我选择的都是工作室课程,大多都是老师选择都柏林的一些区域,作为虚拟规划项目,让我们去分析规划设计。老师会简单的和大家介绍课题区域所处位置和一些大致情况,将班里同学进行分组并分工安排一些任务,然后老师会带着大家一同去课题区域进行实际调研,调研时大家都认真仔细的观察,密切交流分享着自己的发现,老师会指出很多细节和大家讨论。整个调研过程就像一群人在一起做研究一样,没有师生的界限。
调研过后老师会要求每组各自制作一个PPT汇报文件,把调研看到的数据情况和发现,都描述在PPT上,然后每个组分别汇报。大家在进行一次汇报后,老师会对汇报内容作分析点评,要求各组对自己分析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根据汇报的数据,各组总结此区域存在的问题和利于我们规划的机会。接下来老师会把大家的总结打印出来,每人手里都会有各组的总结,这时大家会围坐一起,先开会一样去讨论每个组发现的问题,大家也会在讨论中发现新问题。经过多天大量的讨论后,我们开始按照城市功能;城市视觉;城市道路;城市土地使用,这几个方面去画分析图,在图纸上讨论分析,然后进行我们现在正在做的,那就是模型制作,这个模型只是草模,用于初期概念的讨论,我们的规划才刚刚开始……
感――Dublin
虽来都柏林仅有一个月,但我的收获和体会却有很多。我强烈的感受到大家对知识分享的极高热情和对于专业的高度专注,他们更加看重分析,会在分析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不是一上来就想规划谈方案说概念。因为只有分析足够到位了,才能更加直接有效的作出更好的规划和设计。在生活上,我更加自立,身处异国他乡也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我是中国人、我有中国心。(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