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初心奋进路 追思井冈革命情――耿丹学院党委井冈山主题教育活动纪行之一

发布时间:2018年7月24日 14:32:34 浏览次数:



 


前       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十九大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切实将坚持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党员牢记宗旨不忘使命,2018年7月17日至19日三天,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党委组织我校师生党员代表30人来到革命圣地井冈山,开展“重走初心奋进路,追思井冈革命情”主题教育活动,传承井冈山精神。

      本次主题教育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整个过程充实而紧凑。活动期间,全体党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毛泽东同志故居、黄洋界、红军造币厂、小井红军医院、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北山烈士陵园等革命历史遗址,以及重走挑粮小路和观看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聆听许多感人肺腑的红军故事。通过鲜活的历史文物和翔实的历史资料,让全体师生党员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历史。在这里中国共产党擎起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第一面旗帜,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同时也深切体会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非凡气魄和远见卓识,使中国革命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之势的光辉历程。



 


      背景链接: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吉安市境内,地处湘东赣西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它是由东北一西南走向的高峻山岭组成,南北长达90公里,东西宽约80公里,号称“五百里井冈”。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宁冈,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此后,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根据地不断扩大。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挺进后,留下一部红军坚持井冈山的斗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辟了新的道路,有力的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一、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参观学习




      从北京出发,经过15个小时的旅途,全体师生党员于7月17日上午顺利到达井冈山火车站,开启传承井冈山精神主题教育之旅。夏日的井冈山,峰峦叠翠,竹叶飘香。经过短暂的休整,师生党员们在党委书记王燕琪的带领下,第一站便来到大井村“毛泽东同志旧居”参观学习。








      大井毛泽东旧居距茨坪7公里,因墙壁为白色,当地人习惯称它为“白屋”。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来到大井村时,驻扎在“白屋”中的农民自卫军首领王佐,将他这幢兵营腾出给工农革命军做营房,毛泽东便居住在此屋的东厢房内。








      在与毛泽东旧居相邻的黄屋是朱德、陈毅的旧居。1929年1月底,红四军主力向赣南进军后,国民党军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会剿”,烧毁了大井村的所有房屋。“白屋”仅存一堵残墙和屋前毛泽东平时读书、看报时坐过的大石头,以及屋后毛泽东常在树下观看红军练兵的两棵常青树。










      1960年,井冈山人民按原貌修复大井毛泽东旧居时,将保存下来的残墙镶嵌在新墙中以作历史的见证。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毛泽东旧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中,师生党员们聆听了现场讲解员的生动而精彩的讲述,看到旧居里还陈列着一些当年毛泽东用过的东西,如桌子、床铺、油灯等。深切的感受到了革命的艰难困苦和来之不易,仿佛透过时间的隧道,重新回到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同学们表示:“来到井冈山,感受的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鲜活的影像。让我们看到了当年红军生活的困苦,更看到了他们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背景链接:


      两枯两荣“常青树”

      在大井毛泽东旧居屋后有两棵大树,一株红豆杉,一株椤木石楠。当年毛泽东、朱德等经常在树下观看、指导红军操练。据说,1929年2月这两棵树在国民党的大火中被烧枯,到1949年又重新吐芽,并越长越茂盛。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这两棵树又开花结籽了。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这两棵树再次枯死,经当地文物部门的救治,恰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它们竟又枯木逢春,如今已是枝繁叶茂。这两棵树因此被人们称为“感情树”、“常青树”。由于它们的“神奇”经历,来到这里的游客纷纷在树下与之合影。








 


二、聆听感天动地的红军故事









      7月17日晚,师生党员们共同聆听了井冈山精神宣讲团李老师讲述的“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专题讲座。讲座前,耿丹学院党委书记王燕琪在讲话中指出,从党的历史上来讲,虽然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历经的时间并不长,大概两年多的时间,但是却给我们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军队留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革命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新起点。大家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井冈山精神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管武装的基本原则;血肉相连的干群关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今天我们的师生党员不远千里来到井冈山,就是“重走初心奋进路,追思井冈革命情”,怀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井冈英烈的无比崇敬之心,聆听井冈山讲师团的专家们为我们专题讲述井冈山的故事,是我们接受一次井冈山精神的深刻教育和洗礼。




      接下来,井冈山精神宣讲团的李老师为大家作了《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的专题讲座,他从“毛泽东引兵井冈的伟大实践”、“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史”、“井冈山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三个方面阐述了井冈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和精神价值,通过大量历史资料全面而生动的讲述了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井冈山农民根据地那段艰苦岁月,许多耳熟能详的红军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大家眼前。讲座结束后,师生们就讲座内容及本次的学习活动发表了感想。












      背景链接:


      “红军”一词的由来

      关于中国工农红军名称的由来,许多军事资料和历史学家均有不同的论述和说法。比较典型的有两种,一种说法是起源于一副对联,另一种说法是模仿苏联红军。

      ――起源于一副对联的说法

      1927年11月13日,共产党人潘忠汝、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等领导湖北黄安(今红安)、麻城两县农民举行起义。起义军称“农民自卫军”。14日清晨,农民自卫军解放了黄安县城,18日新生的黄安县城披上节日的盛装,热烈庆祝黄安县农民政府诞生。当地著名书法家吴兰阶兴致勃勃地书写了一副对联:痛恨绿林,假称白日青天,黑夜沉沉埋赤子;光复黄安,试看碧云紫气,苍生济济拥红军。这副对联贴在县衙大门两旁,表示颜色的10个词巧妙地镶嵌在对联里,惟独用红色象征革命部队农民自卫军。从此,“红军”的称号开始使用。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起义军的旗号已是“工农红军”。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部队则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同年5月,遵照时在上海的中共中央的指示,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随后,全国各地革命武装统称“红军”。

      ――从苏联红军沿袭而来

      多数观点认为“红军”的称呼乃是从苏联红军沿袭而来。当时在井冈山的中国红军高级将领不少是从苏联学习回来的,如苏联红军大学就专门设有中国班,而红军也同样学习苏联红军设置的从连一级到总司令的各级政治工作制度,政治委员主要由中国共产党党员骨干担任。


       1936年10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后,随着国内外进步报刊对红军长征的宣传,红军受到广泛关注,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进一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虽然由于以后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红军先后改名为“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但“中国工农红军”的名称仍永远载入史册。


 



文字/宣传中心


摄影/李哲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