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助理田野讲座:自我认知与学习规划的当代实践

发布时间:2025年5月19日 15:30:10 浏览次数:


2025年5月12日下午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校长助理田野老师走进社工231班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 “我们的时代和时代中的我们——耿丹学子新时代全球背景下自我认知与学习规划”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负责人张静主持,讲座在到梦空间发布向其他二级学院学生开放,有来自国际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部分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

1747899077261612.jpg

讲座伊始,田野老师以电动汽车的发展为切入点,引发同学们对于重新认识时代和自我的思考。他引用古人“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强调身处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认识时代的独特性。

1747899133167207.jpg

在阐述技术视角下的时代变化时,田野老师以手机发展为例,从 1990 年代到 2010 年代,移动通信行业日新月异,手机从昂贵的 “大哥大” 变为如今连接全球的便捷工具。他用诺基亚和苹果公司的故事,生动展现了技术变革对企业命运的深刻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活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的巨大改变。


1747899172515941.jpg

 从发展角度出发,田野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中国的巨大变迁。他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GDP 的增长历程、人均收入的提升,以及即将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前景。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环境状况,如从 1980 年代的碧水蓝天与沙尘暴并存,到如今的蓝天绿地和沙尘绝迹,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中国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上取得的显著成就。 同时,田野老师指出了发展背后的幸福烦恼,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他引用毛大庆的观点,阐述了中国式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变革与不均衡,鼓励同学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这些烦恼,将其视为成长的动力。

1747899218334632.jpg

听听参与活动同学们的反馈:

社工23-1班许家一:通过田老师的讲解,我学习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构建起极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也从中体会到开放包容、敢闯敢试的中国自信。作为青年学子,这份自信不应止于感动,更应化作成长路上的动力引擎。在社会工作专业学习中,我接触到许多国际理论与实务模式,我发现在实践中,我可以主动将国际经验与中国社会的本土特色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工服务路径。在未来,我想持续拓宽专业视野,尝试更多元方法的服务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助力社工专业的发展。

社工23-1班张景涵:本次讲座收获颇多,像是在学生阶段开了个“导航”。谈到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各种“超级加倍”的挑战。这让我意识到,未来要解决实际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让社会变得更好,有更公平的环境和福利,这也是社会工作的意义所在。在规划未来方面,考研考公建议发人深省。“抵制二战,坚决鄙视三战”并非否定进取,而是提醒在青春赛道,要兼顾机会成本,合理规划。在社会工作这个领域,人才需求是多元化的,可以多线发展,给自己的未来多一份保障。讲座里介绍的境外课程也让我特别心动。每一种都能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理念和知识,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能拓宽视野,锻炼第二语言的能力。我希望能抓住这些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成为复合型人才。这让我明白不能只盯着专业课,还要多参加学科竞赛、国际交流和实习实践,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需要怀着包容的心态,努力学习知识,积极参与实践。

供稿单位:人文学院

编辑审核: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