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教师海外进修】陈琳,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6日 17:22:12 浏览次数:

    来都柏林理工学院(DIT)学习已一月有余,收获和感触都无法与以往相比。作为一名普通的专业老师,能有这样难得的学习机会,我感到很幸运,为此,非常感激学院领导与系领导给我这样宝贵的学习机会!

    设计专业老师,最关注的是如何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把设计的趣味性带入严谨的课堂里,在严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与实践热情。其次,在设计开放化、国外设计师大量进驻中国的今天,作为设计师,更希望看到国外设计市场的前景与中国本土设计的未来。虽然题目有些大,但这是每一位设计师都在思量的问题。这一个月的时光在紧张忙碌的学习中过得很匆忙,但是每一天都非常鲜明而有序,像是设计任务书一般,每一天有不同的关卡,思绪万千、体会颇多。

    刚踏上都柏林的土地,内心是忐忑不安的,这是一个触踏彼岸的过程,就如同做设计,刚拿到设计任务书,重中之重是考量项目周边环境,做大量调研,以便快速了解项目特点。所以第一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书是:快速适应和融入生活。所幸在DIT有吴院长的关怀,吴院长对我们每一个人要去的学院进行详尽介绍,并且帮助我们每一个人完善了未来的目标和方向。有了吴院长的指导,我们迅速进入了状态,Google导航模式启动,搜索课表,踩点校区,寻找上课教室,努力认路……开始了未来的“战斗”模式。


    我选择的是College of Arts & Tourism。在吴院长的帮助下,我顺利联系上了院长Kieran, 我与Kieran讨论了此行的交流计划与设想,他非常感兴趣并且提供我绝对的自由,让我感动的是,他认真详细的介绍了新校园的规划后带我看遍了所有上课的教室。之后,新的篇章开始,我需要在试听课程结束后,尽快确立好自己的3门课程,我把它称作先广后精的过程。

    根据我的专业与授课方向,第一周我选择试听了6门感兴趣的课程。第一周的探索模式开启的很顺利,每到一个课堂,都大方的介绍自己,介绍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介绍中国设计与文化,并向老师表达我访学的目的与教学上的思索。非常幸运,收获了很多支持与认同。

    第一周结识很多老师和同学,结束了第一周的试听课,根据专业方向、课程内容、老师授课情况,最终确定了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的授课老师都不相同,但都在interior & furniture design 中,分别贯穿了大一基础课程《Structure》、大二《Recreation》和大三的《Hospitality》课程,三门都是工作室设计课程,方向涉及了结构设计、休闲空间设计与酒店多层次空间设计。一方面我希望通过接触不同的年级来了解DIT关于室内设计方向的课程交叉与衔接,另一方面,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与设计思维的着重培养点,我也想看到更多关于设计的教学方法。因为对于设计老师来说,如何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是非常重要的。经常有学生对如何设计表示迷茫。而在室内设计人才培养上,一个有创意的设计思维形成是需要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的相互配合才能获得的,我希望能尽最大的努力看到更多的视点。除了这三门课程,我还受邀参与到大四的毕业设计环节和视觉营销与展示设计的课程当中。


    在中国,环境设计方向非常广阔,包含了室内设计、建筑设计,还有景观设计,所以一边是Interior Design的空间组合与创意,一边是Urban Design的大开大合,虽然设计方向不尽相同,但在我看来,设计没有那么多界限,前期的思维基点是一致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分支运用的设计语言与实现手段不同而已,这次跨学院上课恰恰印证了自己之前的想法,也许这就是跨界,只不过跨的是不同的设计方向罢了!很感激Kieran与Conor两位院长提供给我的自由与空间,让我对设计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任何的交流与合作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来之前,我准备了耿丹环艺专业同学的设计作品与自己的项目设计图。作为老师,在设计思维拓展与课程设置上,与老师们探讨很多,分享自己的课程安排与课程进程;而作为设计师,与他们讨论了很多项目心得与中国的设计前景,彼此都对对方的持有十分感兴趣,我想这就是交流的目的。负责人Neville就此希望我给大三、大四的同学做一个设计讲座,这应该是下一阶段的闯关任务书了。


    今年非常特别,我院艺术设计系的三名学生(2011级视觉传达潘露辰、李瑞菁;2012级环境艺术设计方向李超)来到DIT进行交流学习。这是学院首批赴DIT交流的学生团组。在吴院长与进修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们顺利进驻课堂,开始他们的学习之路。艺术学院对中国学生的到来也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与欢迎,老师们在课程选择上给三位同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而设计最大的魅力在于思想碰撞,在DIT,大家都同时感受到东方思维与西方思维的碰撞。我想,对于设计师来说,感受不同文化与思维的碰撞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合作。在这段紧张充实的生活中,每一天都是珍贵的,每一天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与升华。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