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初心奋进路 追思井冈革命情――耿丹学院党委井冈山主题教育活动纪行之二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党委井冈山主题教育活动的第二天,全体师生党员们身穿红军当年的灰色军装,飒爽英姿。通过重走红军革命道路,引导师生党员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奋进新征程,做新时代合格党员。
一、参观红军造币厂
7月18日一早,党委书记王燕琪带领全体师生党员来到位于上井村的红军造币厂,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最早在革命根据地内铸造发行金属铸币的地方。在讲解员详细而生动的讲解下,师生党员们深刻了解了造币厂的创办背景和经过,以及当年造币时使用过的工具、原料以及银元等大量原物。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实行经济封锁,根据地物价不断上涨,给红军和群众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根据毛泽东同志要解决现金困难和要使用根据地自己的货币的指示,由湘赣边界工农兵创办红军造币厂,1928年10月在上井村邹甲贵家厅堂建成。红军造币厂由王佐具体负责,从广东请来了谢荣珍、谢荣光、谢火龙等为造币厂铸造师傅。当时,造币厂的主要原村料靠打土豪没收的各种银器,如银手镯、银手链等进行熔化加工。
红军造币厂沿用“墨西哥”版别铸造了第一批银元,并在每块银元上,凿上了标志着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自己发行流通的“工”字印记,称为“工”字银元。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政权最早在革命根据地内发行流通的第一批金属铸币。为防止敌人进剿以及造币厂的安全,银坯的翻制与银元的印花工序大都设立在原始森林的山洞里,这就是今天井冈山龙潭风景区里的红军洞。而“煤洗”、“凿字”、“开响”、“做旧”等工序,就在今天井冈山“红军造币厂”的遗址上。当时的红军造币厂由于条件和技术等各方面的限制,只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井冈山“工字银元”,铸造于1928年5月――1929年1月,铸期8个月,铸额不足万枚,银料1000公斤。
1929年1月底,湘赣两省敌军调集十八个团的兵力,分五路第三次“会剿”井冈山,敌人提出在井冈山“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烧杀口号。上井红军造币厂厂房被敌全部烧毁,造币设备被敌破坏,人员被冲散。1998年12月,在原址上按原貌修复这个红军造币厂时,还出土有当年造币时使用过的工具、原料以及银元等大量原物,是研究红军造币厂的珍贵资料。
二、魂归井冈的红军战士
参观完红军造币厂,全体师生党员们来到井冈山小井曾志墓和小井红军无名烈士墓前缅怀革命先烈。在苍松翠柏的映衬之下,师生们所感受是红军战士坚定的意志和对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信心。井冈山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在那如火如荼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曾有48000多名烈士长眠在这里。除15744人留下姓名外,还有30000多名烈士连姓名都没留下。
曾志(1911 ―1998)原名曾昭学,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春,参加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暴动后上井冈山。在井冈山,曾志参加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1928年12月,曾志在井冈山大井生下小孩后不久,即到小井红军医院担任党总支书记,1929年1月,曾志将年幼的儿子留在井冈山,跟随红四军主力奔赴新的战场。此后,曾志转战南北,建国后,曾任广州市委书记、广东省委委员、常委、书记处候补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顾委委员等职。1998年6月21日,曾志在北京逝世。根据曾志的遗愿,她的骨灰由她的亲属护送到井冈山,葬在她曾经工作过的小井红军医院旁边的小山包上,坟前是一块小小的墓碑,碑上镌刻着“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
井冈山小井红军无名烈士墓,又名小井红军伤病员殉难处,距小井红军医院仅百米之远,这里原是一片稻田。1928年12月,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第三次“会剿”。
1929年1月29日,反动派在叛徒陈开恩的带领下,偷袭了小井村,因威逼利诱也无法从伤员口中得出红军转移的方向,而恼羞成怒,将130多位来不及转移的重伤员,全部活活枪杀。最小的年仅14岁。同时刚建成的红军医院也被烧毁。敌人走后,隐蔽在深山密林里的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们的遗体掩埋在附近的稻田中。至今,人们只知道这130多位烈士中的少数姓名,大部分人为无名烈士。1951年井冈山人民将部分烈士遗骨迁到茨坪重新墓葬,并修建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塔以示纪念。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了小井红军医院,还将烈士们的部分遗骨从小井迁到茨坪重新墓葬。1969年在烈士牺牲的原址再建一座烈士墓和烈士纪念碑,碑上是毛泽东题词“死难烈士万岁!”
耿丹学院的师生党员在无名烈士墓前向这些无名英雄三鞠躬,表达深深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背景链接死难烈士★
江西是第二次肽诟锩战争的中心地域。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等在这里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了人民军队。江西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全省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5万多人,无名烈士更是难以计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数江西儿女积极投身革命,仅赣南地区就有33万人参加红军,成为中敫锩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井冈山保留完整的红军烈士墓主要有四处:一处是茨坪革命烈士墓,位于井冈山茨坪景区中心马路旁的“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处,此墓安放了当年在茨坪牺牲的部分烈土和在小井红军医院遇难的红军伤病员的部分遗骨;一处是小井红军烈士墓,位于井冈山茨坪西北面6公里处的小井村北小溪旁,此墓安放了在小并红军医院遇难的红军伤病员的大部分遗骨;一处是茅坪红军烈士墓,此墓安放了当年在新城战斗和七溪岭战斗中牺牲的50多位红军烈士的遗骨;一处是大井红军烈士墓,位于大井村背的山岗上,此墓安放了在大井壮烈牺牲的160多位革命烈士的遗骨。
三、人民军队历史上的第一所正规医院
缅怀革命先烈后,师生党员们来到距小井红军无名烈士墓仅百米之远的小井红军医院参观,黑灰色的外观仿佛一直述说着曾经的腥风血雨,古朴沧桑中隐含着悲愤与忠烈。大家主要参观了张之清师长的病房、配药室、手术室等处。在讲解员富有激情的讲解下,师生们仿佛看见红军战士一张张视死如归的脸庞,看见一双双意志坚定的眼神。让同学们心潮澎湃,深深感到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时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参观结束后,师生们在烈士事迹的雕塑前合影留念。
小井红军医院,原名为“红光医院”,是一幢完全由木头架起来的两层楼房,共32间房间,约900平方米,可容纳200位伤员,这是中国红军的第一所正规医院。医院设立了院部,院长是曹F,党代表是萧光球;医院党总支成立后,曾志任书记。院部下面设医务室,有近10名医生,包括西医、中医。由于井冈山根据地遭到国民党军队的严密封锁,小井红军医院里的医生、药材和医疗器械严重缺乏,连最起码的麻醉药品、碘酒、盐水与酒精也时常供应不及。伤病员在治疗过程中要忍受极大的痛苦。
四、重走黄洋界哨口和挑粮小路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同志在《西江月・井冈山》词中描写黄洋界保卫战情景的诗句。黄洋界位于井冈山北面,海拔1300多米,雄峰耸立,陡不可攀,是井冈山的险要哨口之一。
7月18日下午,师生党员登上这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场遗址――黄洋界哨口。哨口扼守湖南酃县、江西宁冈上井冈山的要隘。1928年夏,红军在这里修筑了三个工事,还在原来一家客栈的遗址上建造了一栋红军营房,布兵驻守。
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在这里打响。在井冈山下宁冈县组建仅三个月的红军第31团,由团长朱云卿、政委何挺颖指挥退守井冈山,以31团一营仅两个连的兵力,凭借黄洋界天险之势与敌决战。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当天下午四时,红军战士把以前缴获的,后来在井冈山红军军械修理厂修理的一门敌军的迫击炮,抬到黄洋界上,向敌军发射了三发炮弹,但只有第三发炮弹正好在敌军的指挥所附近爆炸,敌军吓得魂飞丧胆,当夜,在云雾弥漫之下,全部逃之夭夭,不敢再犯井冈山。十几天后,毛泽东、朱德率红军主力返回井冈山。
作为当代大学生,对于井冈山挑粮这段历史的了解最早来自小学课文《朱德的扁担》,1928年冬天,毛泽东、朱德等组织领导井冈山军民下山挑粮,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挑粮、储粮运动。当年的朱德军长年过四十,坚持亲自挑粮,并留下“朱德的扁担”的美谈。在朱毛亲自带头下,红军靠着肩挑背驮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将井冈山上的大小五井都变成了粮仓。
古语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挑粮小路位于井冈山西北面的黄洋界哨口下面,是当年红军从宁冈挑粮上山路线的一段。从黄洋界哨口再到挑粮小路,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一路踏着先辈的足迹,前行!朱毛红军挑粮小道,演绎了沧桑岁月的传奇,昔日的辉煌已成历史,迢迢大道,将今日的和平传递到这个曾经饱受沧桑和血雨腥风的地方,新时代的开始,将奏起更华美的乐章!
★背景链接:红军31团★
当年,在黄洋界保卫战中立下了卓越战功的红军第31团,是一个敢打敢拚、英勇顽强、威震敌胆的英雄团。九年后的抗日战争时期,这个红军团在平型关大战中,成为痛歼日军师团三千人的八路军主力部队之一,令日寇心胆俱寒。平型关大捷以日军惨败和八路军的胜利而震惊中外,成为当年轰动全球的重大新闻。当时,这支红军团的番号已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 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这支红军团的番号经历了二十多次变动,但其井冈红军英雄团的血统丝毫不变。在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在辽沈战役等诸多的战役、战斗中,屡建战功,成为威震敌胆的英雄团。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驶主权。这支井冈山时期组建的著名的红军团受中央军委指派,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步兵旅,从英军手中接管军营,担负起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防务。他们驻防香港,纪律严明、作风扎实,深受香港民众的好评,亦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骄傲。
五、八角楼上的灯光
离开挑粮小路,师生们来到“茅坪八角楼革命旧址群”。我们唱过《八角楼的灯光》,从“枫石”到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从毛泽东、朱德住室到士兵委员会旧址,这里是旧址旧居保存最集中最完好的地方。
走进茅坪革命旧址群,我们看到的第一建筑是“谢氏慎公祠。”1928年5月,“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就是在谢氏慎公祠召开的。会上选举产生湘赣边界第一届特委会。毛泽东、宛希先、刘真、谭震林、谢桂标五人为常委;朱德、陈毅、刘辉宵、龙高桂为候补常委;毛泽东任特委书记。
与之相邻的“慎德书屋”内有一副楹联:“慎独谨微青灯黄昏勤儒业,德成名立秋鹗春鳌起壮图”,温文尔雅且壮志待酬。现在已经成为井冈山革命英雄纪念馆的慎德书屋,撰联者再也不曾想到,真正从这里叱咤风云而兴起的会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英雄的人民军队和伟大的革命精神。
谢氏慎公祠后面那栋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就是八角楼,因为楼房里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所以当地群众习惯称这栋房子为八角楼。
八角楼是当地名医谢池香的私宅,毛泽东在茅坪期间在这里居住和办公。同时写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也于1928年11月下旬在此完稿。现在陈列在毛主席房间内的床架、办公桌、茶几、靠椅都是当年用过的原物。耿丹的师生们在这里切身感受的是革命先烈伟大的信仰和精神。
文字 / 宣传中心
摄影 / 李哲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