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访谈录 | 专访耿丹学院常务副院长丁晓良博士

发布时间:2017年3月13日 14:38:29 浏览次数:

    编者按:为了提高办学质量,耿丹学院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按照社会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自上学期实施“组合学分制”以来,耿丹学院对以往的教育模式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可以说这一轮教学改革为下一阶段或者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耿丹学院整体的教学特色和教学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此,耿丹大学生记者团将在本学期陆续对院系两级领导进行专访,进一步了解在“组合学分制”的框架下,耿丹学院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具体的实施措施及成效。


(第一期) 专访耿丹学院常务副院长丁晓良博士









    记者团采访组:我们知道您在2016级新生的培养方案中正式提出和实施了“组合学分制”,那么“组合学分”制相对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有什么特别之处?另外,“组合学分制”正式实施已经有一个学期的时间,收到哪些效果?


    丁晓良副院长:组合学分制主要有四个组合:首先,组合学分制是我们组合欧盟(ECTS)European Credits Transfer System和美国选课制两者长处,结合耿丹学院实际创造的结果。ECTS的长处是按照技术逻辑重组学习模块,按总学习时间计算学分,强调学习时间合理分配,课上课下统一设计,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其问题是比较僵化,学生难以在专业之间切换。美国选课制的长处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选课。其问题是选课随机,按学生听课课时算学分,教学方式以演讲为主,评价以期末笔试为主。我们组合上述两种教学体制的长处,发展了独特的组合学分制。我到美国到台湾,和一流大学包括斯坦福、UC Berkeley,台湾辅仁大学、中央大学、东吴大学等交流,他们都非常钦佩我们不仅博采众长,提出这么一个改革的方案,而且在知行合一,身体力行!


    第二个,就是16级的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方向有多达4次的选择机会和5条以上发展路径。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多样组合学习进程与学习课程,可以克服有效学习投入不足的弊端。学会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本身就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鸡蛋从内部打破才是生命,从外面打破仅仅是个鸡蛋!受此影响,15级的学生现在还在转专业,如果按照以往的规则第一学年结束后就不允许再转专业了,但我们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他承诺努力学习,我们支持他转。

    第三个,就是大学教育同工作场学习的组合。现在我们学校内的培养和社会实际的需求是脱节的,所以我们第三个组合就是大学教育和工作场学习的整合。譬如说我们现在大二学年末,大三学年末各有一个月的小学期实习,大四学年还有前8周在校学习,后面10周的毕业实习,过去耿丹学院的小学期可能还是做得不太实在的。那么,我们现在这个组合学分制设计三明治课程。比如现在我们第4、5学期,第7、8学期过去都是18(教学周)+4(实习周)的实习模式,但都是22周同样的时间长度,现在可以重新组合成为12(教学周)+10(实习周),我们可以把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放在学校的12教学周里面,那10周整段的时间做项目或到企业实践,这样人家企业愿意,要不你去实习4周刚刚混个脸熟,刚刚了解一些然后就走了,你要是10个实习周加上暑假还有点儿时间,如果同学愿意的话那就是至少两个多月实习。再与去实习之前的实践强化课程,还有实习回来后的回炉课程结合起来,因为去实习回来的同学他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了解社会需求什么,就更加有学习的动力和成效。我们说三明治课程,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就是说中间有实习的课程,两边有强化的课程和回来的回炉课程,这是大二学年末的小学期实习的改进。我们还可以把大四学年一开始的8周教学+10周实习顺序颠倒一下,改为10周实习+8周教学,大三学年末的7、8学期我们可以改为12教学周+10实习周,这样中间加起来就有20周的时间进行实习。20周是多长时间?五个月啊,五个月的话你要在企业的实习项目里实实在在地学习,加上回来的回炉课程就可以让同学们能更加有针对性的满足社会需要。所以我们采取这种三明治方式的话,就可以整合大学教育与工作场学习,克服自己与社会的脱节。一个学校最终还是要靠它培养的人才说话,靠它为社会的贡献说话。

    第四个组合,就是人的素质、能力养成和智慧激发的组合。而且这三者里面我们是把素质摆在第一位的。为什么要把素质摆在第一位?素质用英文来讲是quality,就是你这个人的品质。过去我们讲全人教育、素质教育,但实际上没有落在实处。现在我们的这个组合学分制就是要把它落在实处。譬如说素质怎么体现?教学共同体的建设有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你有没有承担责任?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师教育的事,也是学生自己学的事。具体到我们的过程性评价,可以体现在小组合作中你是不是搭便车,这是你素质的体现吧。你有没有责任心?你现在搭同学的便车,以后你会不会搭同事的便车呢?这是责任心吧。第二点比如说守时。我们现在要求同学尽量避免迟到,我看到有些同学已经迟到了,还大摇大摆的踱着方步,一脸不知道惭愧、满不在乎的样子,手里拿着打包的食物还在慢慢往教室走。殊不知迟到绝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迟到是对守时者的不敬!迟到好像在某些同学的内心已经成为了习惯,这对他的未来发展绝无好处!守时还包括老师布置了前置作业你能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交上去?“时间拖延”对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同学,尤其是对从小被溺爱的中国同学来说可能是一个顽症。人的素质养成不是靠过程中间松松垮垮,期末突击三天三夜应试教育就可以养成的,人的素质养成、行为转变需要一个过程的积累,所以现在我们把过程形成性评价的比重增大到了百分之七八十。我们要求老师及时的公布过程形成性评价的结果,以保证形成性评价的公正性,并且为学生提供改进平时成绩,从而改进自己行为的机会。

    还有能力养成。能力有两种,一种是可迁移的能力,一种是专业能力。这两种能力里边,可迁移能力是更加本质的能力。像leadership、communication、cooperation、time management、情绪管理、再学习能力等。比如你和他人之间的沟通,有不同意见能不能包容,然后呢大家求同存异,这都是可迁移的能力。当然还有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和你未来做什么有关,可迁移能力和你以后做什么事没什么关系,不管你做什么,你和人的沟通合作,领导力,包容,这都是需要的。所以我们更加看重可迁移能力。我常常对老师们说一句话,就是,具体的知识传递没那么重要,Brain changer才重要。大学是干什么的?有了互联网之后,你要是仅仅讲教科书上那点东西,学生没必要到你学校来,他百度谷歌一查不就有了吗。那为什么还要到学校来呢?学校将来就应该是帮助学生转变的地方。此外,还有再学习的能力,实际上就是说,学生只要对学习有了兴趣,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那个具体的知识,学什么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事是找到自己,认识自己的兴趣,而且掌握学习方法,这样你将来到了社会上,不管未来的技术时代怎么变迁,你都可以掌握新的东西。

    另外,还有智慧激发。为什么我们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要布置前置作业,其中理由之一,就是要预先思考后,在讨论中激发智慧,而不是灌输。实际上独立理性思考的能力对同学们在未来的社会上、岗位上的适应性更加重要。

    刚才问到组合学分制实施一个学期所收到效果。就我自己这边,我非常注意收集数据。我2015年上半年开两门课,一个叫心理调整读书会,一个是创新创业训练营,在那两个课上,我都是一开始上课就要同学们回答17个问题,其中有5个问题是关于教学方法的,12个问题是关于他的能力、素质、学习方法的。我取得的数据都是原始数据,因为我那两个课堂都是一百多人的课堂,所以样本数足够。然后到了期中,比如间隔一个半月或者两个月的时候,我会用同样的问卷再问第二遍。就是说,同样的问题,同样的群体,但是上课从第一周上到第7、8周了,你感觉你在这17个问题方面有什么变化,你再回答一次,这样就可以看出一个比对。从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同学的变化,比如说自信心、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生活幸福感、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是否能够主动学习、认真、知行合一、严于律己,包括未来生活方向是否清楚,会有很明显的成长。当然,我没有认真考核的方面,例如我当时在过程考核中没有要求记笔记,同学们在这方面的能力反而有下降。这说明,好习惯是要求出来的。这是一个学生方面的数据。还有更明显的,以前我们四六级考试都能有两位百分比的弃考率。这其实是一种不守诚信的行为,因为这是国家级考试,我们必须投入大量的老师监考,你不来就导致了一定的资源浪费。为了改变这种行为,我们在去年年底的四六级考试报名前就发布通知,告知大家如果本次弃考将丧失下一次考试报名资格,结果这一次四六级考试弃考的百分比就降到了个位。类似的还有我们将同学期末弃考算做零绩点,同时在计算累计绩点时在分母增加本次弃考课程的学分,这也大幅度降低了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弃考率。


    我们的老师也在发生变化,例如每个班上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被动学习的同学,以前我们有些老师对这部分同学的态度是听之任之,是放弃。我特地给这部分老师布置了前置作业,他们也提出了针对20%“问题”学生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谈心沟通,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引导进入专业课题学习;针对“问题”学生专业能力普遍不强,进行差别化教育,因材施教;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了解学生的终极理想,指导学生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更合适的专业等等。我们下一步还有相应的形成性评价,激发老师内心的动力。所以说,老师首先转变了,学生才能转变。


    记者团采访组:耿丹学院的办学定位是“以人文精神为基础的人文化、专业化、国际化应用型大学”,那么,一个是“人文精神”,一个是“应用型”,在“组合学分制”的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如何平衡这两方面?


    丁晓良副院长:人文精神,本质上就是组合学分制的第二个组合和第四个组合,它关心和培养的就是人文精神。比如说我们讲,帮助同学发现自己,并且按照自己喜欢的路径发展,这本身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不是空的。还有我们讲素质能力养成和智慧激发的组合教育,这都是人文精神。那么应用型呢,实际上体现在刚才讲的第三个组合方面,就是大学教育和工作场学习的整合。从组合学分制的角度来讲就是这样。




    记者团采访组:在您的教育改革中,十分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升。我们都知道课堂是学生与老师共同进行的场所,那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又如何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及课堂的创新性呢?


    丁晓良副院长:这个本质上就是“自愿+鼓励”,尤其对知识分子群体。教师是个高度自我管理的群体,常常有人讲,教师是个良心活。我们谁也不会站在一个学生旁边,拿着个秒表,看你自主学习时间花了多少,同样也不会有任何一个人,站在老师旁边给他数时间,看你班导师工作辅导花了多少时间。那么,怎样来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呢,实际上第一,就是“自愿+鼓励”,所以我们现在做很多事,包括全英文授课、小樱学堂都采取这个方法。我现在面试新老师,都是在用英文面试,随着时间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老师群体,将加入到这个新的教学改革行列里面来。此外,以前班导师工作,我们要求每个老师都必须担任,实际上效果并不好。有的老师,实际上就是占了那个名,但并没有做事情,这样其实对同学本身就是个负面的教育,教师他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你自己都没做好怎么引导学生?所以下一步,班导师工作也将采取“自愿+鼓励”的方式来做。


    从鼓励的角度做的事有很多,比如我们本学期就有教师的讲课技能大赛。每年要评选年度优秀教师,每个学期我们还有特殊贡献奖。宗旨就是老师里面确实有表现不错的,我们就要鼓励他们。一方面是质量保证体系,一方面还是“自愿+鼓励”。比如班导师,自愿担任。学友导师也起了很大作用,有班导师的班,我们配了学友导师,没有班导师的班,我们也配了学友导师。自愿来做,从心里热爱来做,这件事情才能做好。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怎么激发人的善意呢?关键是四点,一是要用伟大的目标。你有一个伟大的目标,你可能就会吸引一些有伟大追求的人和你在一起,或者说一群平凡的人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聚集在一起,他就有可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情。二是领导者自己要身正为范。我们要求老师要身正为范,你自己说一套做一套,那肯定是带不好学生的。三是要善于发现员工的长处,要用其所长。四是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文明,善用奖惩机制。

    第二,我们要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要四闭环不断循环迭代改进教学质量。其中,针对教师和学生各有校内、校外两个闭环。针对学生的两个闭环在回答你们的下一个问题时再讲。

    针对教师的校内质量改进闭环包括现在每个学期同学们的课堂体验评价,组织课程委员会,学生座谈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全员听课制度等。课堂体验评价是期中和期末各评一次,你们评价的结果都是和老师的绩效、和他未来的升迁挂钩的,可能有些同学随便填填。希望大家了解我们现在的问题全改进了,我们现在的评价叫课堂体验评价,比如你经历了这个课堂之后,你是愿意向学弟学妹推荐还是不愿意,就是你的课堂体验。你对你的体验、你的感受肯定有发言权。教学共同体的建设有赖于大家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希望同学们认真行使你的权利。

    我们现在正在推广城乡规划和视觉传达专业的课程委员会。这两个专业都是我们和DIT合办的双学位的国际班。同学们要通过这种方式以组织化的形式加入到改进教学质量的过程中。现在院一级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生工作委员会,学生申诉委员会都有学生委员参与,同学们和我是同票同权的,我们很多事情都是投票决定的,无记名投票,大家完全可以独立理性的决策。我们主张大家独立理性思考,老师首先要独立理性的思考,所以我们都是无记名投票。

    针对教师的校外质量改进闭环有外考官制度,晋升专业职称的外部专家评审制度。各个专业现在都成立了专业评价委员会。这个评价委员会不是说光有我们自己的老师,我们还要请外考官加入,他作为第三方独立的表达意见,不是说你自说自话,我们要请一些同行,企业界的专家作为外考官来加入,这是质量保证体系。



    记者团采访组:我们注意到在本学期的教学改革中您计划引入“形成性评价”,也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从而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那么请问您,如何有效的实施这种评价体系?


    丁晓良副院长:这个问题问的就是循环迭代改进教学质量四闭环中针对学生的那两个闭环。事实上校内有一个闭环我们上个学期已经在要求做。可能你们课堂上的老师还没有真正做到位,所以你们才这样问。


    学院以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PDCA循环迭代(戴明环)为基础,提出PDCA迭代改进教学法。P在此可以由plan具体化为Pre-assignments(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下一节课的前置作业),D在此可以由do具体化为Do it before deadline(学生在截止期之前完成前置作业),C在此可以由check具体化为Check the assignments before next class(教师对学生们交上来的前置作业在下次课前进行检查,针对共性问题二次备课),A在此可以由act具体化为Assessment of the pre-assignments, action(下一节课上课前公布学生的过程形成性评价,使学生清楚自己在学习进程中的相对位置并有改正机会,教师在下一节课课堂上评估前置作业,就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请表现最好和最差的组上台展示、抓两头、带中间)。学生在一轮一轮PDCA过程中转变自己的态度,把“面向产出”具体化、过程化,培养素质和能力,不断进步。

    采取PDCA迭代改进教学法后,形成性评价的比重占到了整体评价的至少70-80%,多的占100%。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是在过程中养成的,不是靠期末考试突击几天就得到了。如果一个同学形成性评价不及格,他都没资格参加期末考试。

    针对学生的校外质量改进闭环有班导师家长群沟通制度,实习企业(机构)导师反馈制度,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毕业论文送外评审制度,外考官入校考察制度,这些以后将逐步开展起来。



    记者团采访组:为加快国际化进程,我院目前有两个专业的国际班实施了全英文授课,今年将会再增加国贸、市场营销和体育经济管理三个专业全英文授课,并且不设英文成绩入学门槛。请问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来应对一些学生英语听课难的问题?将采取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丁晓良副院长:听课难的问题应当从两方面来解决。第一,从老师教学方法来讲,要采用内隐学习语言法。什么是内隐学习语言法呢?比如你从小学母语,你也没有学语法,也没有背单词,你就学会母语了,这叫内隐学习。什么是外显学习呢?你背单词,背语法,死记硬背,四六级考试通过了但你就是张不了口,这叫外显学习。实际上我们的实践已经证明,采用内隐学习语言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上个学期城乡规划专业,视觉传达专业都没有入学的英语成绩门槛要求,为什么呢?因为现在高中英语教学已经挺普及了,水平并不低,但是同学们过去学的都是哑巴英语,外显学习方法教的英语,背了一大堆单词语法,但是不敢开口。语言是工具,是要用的东西,不敢开口怎么交流呢?那么我们就采取内隐学习的方法带同学们越过恐怖区,因为有些同学不敢开口并不是他缺乏这样的能力而是他害怕,所以要鼓励同学们开口,带领他们越过恐怖区。有些恐怖区是自己人为的,想象出来的,并不是它实际就那么可怕,是你自己吓到了自己。此外,我们师资投入也很多,像这两个课堂,每个课堂都是三个老师。有一个外教,一个中国的专业老师,一个大英部老师。当然我们中国的专业老师要跟着外教学专业的内容怎么讲,以后可能就要独立开课了。我们自己也成立了语言支持中心,上个学期大英的课普遍全英文授课,跟不上的同学可以到语言支持中心,补课机制,引导机制。这是第一。


    第二,从同学自身来说,要立志高远,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世界公民。要克服畏惧心理,敢于开口讲话,敢于走向世界。我听到国际贸易专业有同学说,我将来又不出国,学英语干什么?殊不知中国现在已经汇入全球化的滚滚洪流,即使你不出国,在中国本土你掌握了英语工具,路也要宽广的多。何况你还是学国际贸易的,不掌握英语,怎样做国际贸易?



    记者团采访组:开学以来各系都在进行海外项目宣讲,据了解,我院有非常多的同学有交换留学的想法。那么,“组合学分制”教学改革之后对想要参加海外交流项目的同学有哪些方面的支持?这些学生的学分又是怎样进行置换的?


    丁晓良副院长:这是两件平行的事儿。我先说学分置换,这个实际上产生的具体问题都具体解决了。比如说之前和专业老师商量了到海外学校选什么课的一个名单,然后出去以后因为时间原因和不熟悉的原因,没选上。没选上就要补选其它的,但是补选其它的又没有和我们耿丹学院的老师商量,就造成了一些学分认定方面的问题。这个我们现在负责国际合作的老师也在总结经验,我们现在将它进一步标准化为SOP,标准化操作流程。选课选不上换课和耿丹学院的老师商量一下,得到老师允许之后是可以的。只要是实质等效的,学分就可以置换。


    关于实施组合学分制之后,对想要参加海外交流项目的同学有哪些方面的支持?我想说组合学分制的内涵之一就是多样组合学习进程与学习课程,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海外交流项目。未来,我们可以针对同学们的需求、海外合作伙伴的优势,设计一些国际三明治课程,争取参与者能够多赢。

    实施组合学分制对于想要去海外的同学,特别是换了专业的同学,也是有客观影响的。比如说,16级的同学现在有五条发展路径,4+0,0.5+3.5,1+3,2+2,3+1,要是选择1+3和2+2的同学,去海外学相应的专业要学分互认,对方会看你在国内学了什么,到我这来是只学一年就行了还是学两年就行了。那你要在国内换了专业的同学,你到国外那边,肯定需要的学习历程要长一点。这个并不是说组合学分制影响同学们出国,你在国外换专业也一样。比如你在国外从甲专业换到乙专业,那你学习历程肯定受影响。耿丹学院是鼓励培养交叉领域复合人才的,比如我们认可到了3、4学年,拓展课程可以选择本专业深入拓展,也可以选择向其它交叉学科拓展。广度的拓展和深度的拓展,我们认为是等效的。但是海外的合作学校不一定这么看。所以,对于换专业的同学,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最本质的还是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来做。换专业的同学他在国外学习期间,人家对他在国内已经学习的学分的认定肯定是实事求是。比如你在国内第一年学的国贸,第二年换去学会计,人家国外会计专业看你在国内学的,他也许只认你第二年学会计那年的学分,我们是承认,但是外方不。所以我们要在国际上进一步扩大发声,告诉大家采取这种方式更加有利于同学的发展。但是从专业积累的角度来讲,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换个专业,对于你到海外的学习历程,时间长度,肯定是有影响,这个也是要客观面对。但是这个不是由组合学分制带来的,而是由于你换专业。



    记者团采访组: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我院正在积极改革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和毕业实习方式和内容,把实习作为同上课同等重要的地位。请问学院采取哪些措施与企业等实习单位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实践场所?在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设置上有哪些好的方法?


    丁晓良副院长:我们大概是三方面的做法,首先一个就是我刚才说的三明治课程,这里不重复了。第二,我们要总结我们现有的实习,有些专业实习就做的不够认真,有些专业,例如人文系社工专业的实习就做的不错。我们要总结现有的实习,提升质量,把它也能上升到SOP,上升到标准化操作流程,让接受我们实习生的单位觉着我们的实习对他们有帮助,从而开拓更多更好的实习场所。第三,我们自己现在在校园里也在建一些工作室。什么是工作室?工作室决不是简单的上课地点的变化。showBIM工作室就是情景教学法,完全按照公司的体制来管理的,任务,项目也是任务导向性的,来自于真题。再比如田辉老师做的光影工作室,那都是真正的题目,而不是说一个模拟的题目。工作室课程也可以按照实质等效的原则进行学分置换。未来很多专业要建工作室,例如语言系要建翻译工作坊,但关键一个字,不要是名头的变化,做“实”了,只要是做真题,做“实”了,对同学的能力就有好处。




    记者团采访组:在工作中您提倡PDCA闭环管理,这是一个在管理学上十分科学和有效的管理模式,那么,现在各个国家在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时提出了开环大学的概念,我想我们学院也会逐步进行相应的改革,请问您如何设想在开环大学的理念下实行PDCA的闭环管理?


    丁晓良副院长:这是两回事。开环大学意味着一个系统它是开放的,包容的,兼收并蓄的,不是封闭的。比如说斯坦福,没有校友只有学友,一个人可以终身学习,它是指系统的开放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耿丹学院也要建设成开环的大学。我常常给大家讲耿丹学院是个什么地方?是个聚集了国内外优质资源,为学生们提供差异化教学服务的地方,一个帮助同学们实现三个转变的地方,一个国际教育性价比比较优的地方。所以开环大学指系统的开放性。PDCA闭环管理呢,他实际上是指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是指我们的教育质量控制流程,比如说一个学期一到十八周的课程,你怎么在这个过程中采取PDCA的迭代改进方式帮助同学们逐步改进?你不可能一下子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你只能在过程中一轮一轮,每一轮都是个闭环,有始有终,有布置有检查,不断循环迭代改进。简言之,开环大学和PDCA所指内涵不同,一个是指系统的开放性,一个是指内部管理,内部质量控制流程,做事情要一轮一轮闭环,小步迭代。













耿丹大学生记者团采访组


指导教师/管书艳

文字记者/潘贤澄 胡子昱 白慕瑶 陈茜 王雪飞



摄影记者/王颖彤 李哲宇 潘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