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丹学院为何与众不同?
借着今天这个宝贵的机会,我们来给大家讲讲耿丹学院有什么与众不同?刚才鲍文主任(注1)讲的是我们要如何选择学校的问题,实际上,耿丹学院已经给新生提供了4次选择机会,帮助同学们去了解:我是谁?我要到哪去?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耿丹学院能为学生成长提供哪些帮助?
中国现在有2960多所高校,大家为什么要选择耿丹学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准备讲几个方面,一是未来家长同学们面临着未来的五个趋势与三大挑战。二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回答学生到大学要学什么?他怎么学?他为什么学?还有学的怎么样?
一、耿丹学院简介
耿丹学院是一个非营利的公益性办学的院校。但是非盈利并不等于一定就是好学校。我们还必须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有改善。在北京,耿丹学院的学费在今年我们调整价格以前是属于中下水平的,但综合排名是全北京独立学院第一。在本土国际化教育中性价比是中国最高的。为什么我说这句话?因为全中国所有在大学进行全英文授专业课的学校,我们大概是收费最低的,但是我们的老师1/3是从都柏林理工学院来的,是性价比最高的。中国现在已经融入全球化的滚滚洪流,急缺既有专业技能、又懂英语的人才,尤其是国际化的工程技术人才,即使学生将来在中国本土工作,掌握英语也可以为其打开走向世界的大门,大大增强其竞争力,尤其是终身学习能力。
我们有23个专业招生,专业之间切换的原则完全符合刚才鲍文主任说的先进大门,进来之后发现自己更加适合哪个专业可以再转。为了方便学生们选择,我们在大学四年为学生们提供了4次专业改变机会,这个我待会会解释。
我们有3个二级学院,一个是国际设计学院,这个学院是中国民办大学中第一所加入国际艺术设计联盟的学院,也有在中国数一数二开展全英文教学的艺术类本科专业。都柏林理工学院教授评价我院部分学生在视觉探索这门课的能力与DIT大三的差不多,说那边的师生很喜欢我们学生的作品,不像是大一的作品,他们认为耿丹学生能拿到DIT一级荣誉学位的约占1/4,还主动帮助我们申请了两个学生的全奖。国际商学院在17级将开设4个专业的全英文授课国际班。人文学院是中国民办大学中唯一开设社工专业的学院,这体现了耿丹学院的社会责任感;该院的对外汉语教育专业是和国际汉语学院、孔子学院合作开办,培养复合人才,是很有优势的;我们还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了幼儿和亲职教育方向;人文学院院长是得过英国、美国大学两个博士学位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专家,今天人文学院社工工作室也开放了,欢迎大家参观。智能工程系,学生曾做过对比,是京内外民办大学工科系中投入相对比较大的。以该系的工程管理专业为依托,耿丹学院和BIM领军企业合办了BIM学院,这是一项有很大社会价值和效益的校企合作项目。建筑与环境系,我们有城乡规划专业全英文授课国际班,都柏林理工学院教授评价我院学生水平等同于DIT大二学生水平。信息工程系,17级将和英国的哈德菲尔德大学联合办两个全英文授课国际班。
二、未来社会的五个发展趋势与三大挑战
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将来毕业后要面临的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首先看一看未来社会发展的五个趋势。第一个趋势,到现在为止,唯一为人类创造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就是数据和信息资源,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我们设立了必修的信息素养学分,也鼓励开设大数据方面的选修课程。第二个趋势就是计算机远比人类记忆力好、运算速度快、逻辑力强,未来的大量重复性工作将被机器人替代。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想在社会有竞争力,就要有创造力,但是创造力怎么培养呢?这是待会我要给大家解释的。第三个就是未来社会,工作、学习、生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生活等于有趣的工作加学习,对于90后、00后一代来讲尤为如此,只有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才会去做,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到他感兴趣的事,课程也需要围绕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重构。第四就是技术更新越来越快,人们也越来越频繁地转换工作,很多技术你在学校学的时候还在用,但你出校门时,已经过时了。所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尤其是再学习能力,但是怎么培养呢?这是我待会要解释的。第五个趋势就是全球化,一带一路就是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的行动。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领导力、行动力的世界公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让我们看看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要面对的三个挑战。第一个就是百分之八十五的家长和孩子都是比较迷茫的,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干什么?因为中国的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基本上就是考试机器,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绕不过去,每个人都必须回答。早在2000多年前苏格拉底和佛祖就在问他们的学生同样的问题,“你是谁?你要到哪里去?”我们现在也必须回答这个问题。耿丹学院能帮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待会我来说我们怎么做。第二个呢,在互联网时代,学校的功能已经不再主要是获取明示知识了,因为它很容易通过互联网获得。那么在这个阶段学校主要是干什么呢?我们也必须回答。第三个就是很多学校号称全人教育,培养学生素质能力。但是素质、能力的培养怎么落到实处?还有同学们的智慧怎么激发?顿悟能不能教?创造力能不能教?如果不能教又要怎么来做呢?待会我会讲讲我们的做法。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全国高考的录取率已经到了百分之七十几,北京已经达百分之九十几。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大学生有什么特点呢?就是他学习的态度不见得很认真或者很付出,那么我们怎么帮助学生实现由少年到成年的转变?为了回答上述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必须解释学生们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学得怎么样?
三、学什么?
为了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必须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构,也就是要素新组合。同学们带着问题学才更加有动力。耿丹学院的课程解构与重构原则是大一大二的专业核心课程或课程群,围绕问题反向设计;大三大四工作室课程群,尽可能真题真做。真题真做才能真正培养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到每一个课堂,需要对“听、看、讲、想、做、动、静” 等要素重新组合。要在“想”这个要素上下苦功,“想”这个核心要素如果能在课堂上充分使用,就可使学生的思维大量扩张。“想”这个要素在课堂中使用的途径很多,比如可以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想,可以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中想;从多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用个性化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等都是学生想的成果。还可以在创造性的环境中想,这是想的最高境界。在课堂教学中用好想这个要素,把想与讲、做等要素结合起来,就能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的学习。
具体到课程或课程群,可以采用并串联重构法,即并行课程始终的,是反向设计的问题,例如工业设计专业大一年纪第二学期开设的“为用而设计”,以设计“坐具”为主题,串行或并行地开展家具设计,产品手绘效果图,工程制图―CAD,产品结构与木工工艺等课程群教学。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