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汉语国际教育项目实习】李瑞婷,2011级应用语言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发布时间:2014年9月22日 17:28:14 浏览次数:
交流经历:2014年暑期参加2周东南亚汉语国际教育实习项目
实习地点:霹雳州曼绒南华独立中学
现在的我已经回到中国的家中,回想起在马来西亚的日子就仿佛在昨天刚刚发生一样。初到爱大华,就对这个小乡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了一些听不懂的语言和大街上一些包着或没包头巾的马来人、印度人之外,完全感受不到身处在异国他乡。这里的生活是安逸的,与北京的繁忙的快节奏的生活完全不相同,令人向往,一下子让我爱上了这种慢生活。在这里,感动无处不在。初到这里,校长安排我们与另外两位老师合住在一间民宿,他们就像盼着许久未归的家人一样等着我们的到来,帮我们又搬箱子,又拿行李,带我们参观房间,亲切感油然而生。就这样,开启了我们三人在马来西亚霹雳州爱大华县的幸福小生活。每天早上伴着微微亮的晨光,我们搭着章老师或刘老师的车驶向我们的实习学校――曼绒南华独立中学。第一天的学校实习生活可以说是欣喜中夹杂着惊喜,惊喜中带着惊吓。初到学校,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那么的新奇,对老师、同学都是那么的好奇。由于学校的教师资源紧缺,还有老师出去教研,陈丽冰校长问过我们的情况之后,就直接拿出带课表让我们进班上课了。对于完全没有教学经验的我来说,可谓是上了人生中的第一节课。虽说还没有从图书馆借到华文课本,进班也只是和同学聊聊天,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作为一名老师的开始。同时我们也十分感谢校长的信任,对不熟悉情况的我们寄予厚望。每一节课都是欢乐的。孩子们对中国以及中国来的三位老师充满了好奇,他们的活泼与热情总是让我觉得hold不住。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课堂上走来走去,跟同学聊天,甚至是为了碰一下其他同学穿过整个班级,这些都是与中国学生不同之处,这也正式他们的可爱之处,也是每个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但是无论哪个班的孩子都是淳朴的,那么的阳光,那么的充满正能量。他们简直都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小作家,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其中问的最多的是“老师,北京烤鸭好吃不?”“老师,你的偶像是谁?”“老师,你的星座是什么”“老师,你住在哪里”等等。
课下孩子们带我们逛校园,介绍他们的学校,给我们讲爱大华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我们互相加微信,在微信上我们认识到了他们不一样的一面。有两个爱唱歌的印度族小帅哥,平时在学校见面害羞、不善言谈,但是在微信上时不时的就给我们来一段歌曲串烧。老师也可以当朋友,这是他们给我们的群起的名字。他们愿意跟我们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也愿意帮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难题。我们送给他们从中国带来的熊猫卡贴,书签,脸谱,他们送给我们自己家里做的手工面线,自己排了很久的糕点,还有自己亲手为我们准备的爱心早餐,真的是感到满满的感动,满满的幸福。这次的马来之行改变了我的看法,之前我是出于无奈才选择了教师的这个职业,但经过这次的实习之后,我觉得我的选择是对的,我变得很享受被学生称为老师的感觉,我爱上了这个职业,也爱上了南华的小孩子们。
最令人难忘的一节课就是在初一信班的剪纸课,经过几天的相处,他们好奇的心也慢慢静了下来,课堂上每个同学都认真听讲,仔细地画着自己的剪纸,然后小心翼翼地剪。他们偶尔也会东张西望,同学之间也会相互攀比,遇到不会的地方会请教老师和同学,会问“老师,我画的可以吗”“老师,你看我剪得对吗”,我会一直鼓励他们,“很好啊”“做得不错”“这里应该这样,那里应该那样”,我也会示范给他们看。也有的同学不愿意动手,“你剪好了咱俩交换,你把你剪的送给我,我把我剪的送给你,我可以送你小礼物”他一下就有了动力,剪得又快又好,还会帮助其他同学。他们其实很聪明,他们不是不会,只是太懒惰了,不愿意用功读书罢了。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这里的孩子显得更加的活泼。如何让学生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就成了这所学校目前最大的问题,也是老师们最头疼的问题。
学校里所有的任课老师都在一个大的办公室里,这样方便了我们的沟通。我们会坐在一起交流经验,分析中国和马来西亚学生的差距,我们会一起想办法解决当下的难题。除了工作上的事情外,他们也会向我们介绍马来西亚,哪里有好吃的,哪里有好玩的,关心我们吃得好不好,住的习不习惯。我们除了送给他们一些从中国带来的小礼物之外,还自己动手剪了一些剪纸送给他们,例如小熊猫,蝴蝶,灯笼,脸谱等等,他们都非常喜欢,尤其是马来族的老师特别喜欢中国的熊猫,对剪纸爱不释手。隔壁桌的郑国强老师还送给了我他自己做的天牛、甲虫的折纸,我也非常喜欢。我们既是同事又是相见恨晚的朋友。下班后一起吃完晚饭,然后老师们带我们去海港逛逛。还一起去逛超市,买马来族的裙子。有的老师回了家,还给我们带他们家乡的特产。我们几个年龄相仿的同事兼好朋友还去咖啡厅小坐,情如兄弟,亲如姐妹。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只是时间太短,还来不及跟进一步的了解彼此,我们就离开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互留了微信,回国后继续延续着我们的小团体,说说中国,聊聊马来西亚,时不时的来段语音,学一学北京的腔调,讲一讲他们那边发生的趣事,感觉我们并没有隔得那么的遥远。
临走前我们请老师们签名合影,最后又看了看教室,看了看同学们,当我们互相鞠躬行礼说再见的时候,我早已泣不成声。“多情自古伤离别”,刚刚才培养起感情,就这么的说再见了,太舍不得了。我们也邀请他们有机会到中国来,到北京来,答应他们到北京我请他们吃烤鸭,当导游。
总之,充实的马来之旅光靠我们自己是做不到,在这里收获的太多,感动的太多。仅仅靠一份报告也说不清我们在南华的欢乐时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他们的感激之情。感谢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新纪元学院和曼绒南华独立中学的全体师生是你们给我的人生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马来之旅变得如此难忘,为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再次感谢所有帮助我们的人。I love Malaysia,有机会我还会回来看你们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