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丹聚焦】凤凰网专访 “拓荒者”俞敏洪

发布时间:2014年4月8日 16:38:31 浏览次数:



      以下是访谈实录:

      公立教育一条腿走路,蹦久了会累

    主持人:有一个观点说政府没有把手伸到您的口袋,是因为你做的是培训的教育,而政府管的是学历教育。但是我注意到您可能一直有一个理想,就是您要做一所一流的民办大学,这似乎是属于学历教育的一个领域。

    俞敏洪:对,是的,我这样做我觉得一方面政府其实已经部分把学历教育给开放给了民间,比如现在的中国民办大学已经有300多所,尽管不少都是挂在公立大学的名下,但是现在政府也在要求,把这些独立学院变成真正的独立的大学,那么这是一个机会,这是我认为政府会就是愿意把教育资源逐渐的往民间力量方向倾斜。那么第二个从教育的长远发展来说,我认为一个国家的健康教育,一定是在所有的教育领域中间,尤其是在学历教育领域中间,一定是私立教育教育或者叫做民办教育和公立教育结合,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健康的生态系统。那么现在中国的公立教育一支独大,相当于一条路走路,那么蹦的太久了一定会累也一定会不稳,这里面至少有一种竞争性,因为有竞争呢,才有良好的发展,只要这样的竞争不进入恶性竞争才行。

    那么在教育领域中间,从来就没出现过恶性竞争,看美国的私立教育和公立教育大概是50对50,包括它的中小学也达到了40对60这样的比例。那么这个日本的教育也是私立教育达到了40%、50%的份额,可以看到这两个国家的教育其实是非常发达的,培养人才的效率也非常的高。凡是所有的教育都归路到公立教育的这样一个情况下,那么通常就是特别优秀的教育机构,就特别难以出来。

    加拿大的中小学教育就相对比较优秀,原因是因为它的很多好的中小学是私立学校,所以我个人对世界教育研究浅薄的研究,所带来的结论是中国不光是要鼓励私立教育,而且应该政府把部分公立教育出让给私立教育,这样的话让教育尽可能达到两条腿走路这样的状态。

    主持人: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我首先想跟您说一下我自己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民间的这种认可,现在有没有上升到他对于私立的大学比公立大学更高认识这样一个?


    俞敏洪:这个是不可能的,原因是非常简单的,两个方面原因,第一个方面的原因呢,因为在解放以后,中国的私立大学教育体制被切断了,现在一些优秀的公立大学,原来解放前都是私立大学,那么应该南开大学就是,厦门大学应该也是,其次北京大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我说北京大学的另外一个燕京大学,因为北京大学上来就官办的。那么大家都知道,一所大学的优秀是要一百年、二百年的历史才能让它优秀,因为它是资源积累、人才积累的过程。那么中国的这个允许民间办大学,实际上都没超过20年,20年是不可能办出优秀大学来的,即使所有的钱请进去都不可能,何况政府没给一分钱,完了中国的企业家现在还在成长期,也不可能有大量的钱捐出来去办私立大学。所以现在对民办大学要求是你要和公立大学一样好,甚至要超过公立大学,我觉得这是对民办大学不公平的一个说法。 


      民办高校划入三本是歧视


    主持人:那你怎么样重塑民间对于民办大学的一个信心和认同?

    俞敏洪:这个重塑是不可能由任何人单个完成的,那么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我来说比如说像我现在在接手的耿丹学院,它就是一个中国一个高校下面的一个独立学院。那么我们有许多事情要做,第一首先你要脱离这样的附属,大学的附属,要归到这个教育系统直接去管,第二个呢,你要就是要设置的专业要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能使学生既能够学到思想,这个人格,又能够学到工作中间的这种实用的技能和这个专业。那么第三个呢,就是要通过就是更好的待遇,要吸引更好的老师。第四个呢,要有真正懂大学的人,进行长久的管理,不能做短效的打算。所有这一切的完成,可能都不是两年、三年能够完成的,所以五年基本上能够奠定这个学校发展的基础,十年稍微有点苗头,二十年让大家认可这所学校是民办大学中间最好的,还是民办大学中间最好的,而不是公立大学最好的,那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主持人:最大的困难会是生源吗?

    俞敏洪:困难不会是生源,生源之所以没有,是因为来自于你大学本身经营不好。那么你可以设想出来,就是民办大学有300多所,它不可能每个大学都没生源,到最后会集中起来,优质的大学会有生源,下面的就是非优质大学呢,就会越来越没生源,这个情况不光是会在民办大学出现,在公立大学也会出现,必然的。现在公立大学有些大学已经招不满生了。

    主持人:我说的不是招生容易,我说招收优秀的学生?

    俞敏洪:那现在不太可能,原因是因为国家把民办大学几乎全部划在了三本中间。

    主持人:是吗?

    俞敏洪:对,这种划分本身带有一定的歧视性我认为,但确实民办大学本身对教育的投入和对老师的水准的提升上,确实在资金上和各方面都还比较缺乏。

    主持人:我为什么强调,我自己认为生源很重要,因为它是一个正向的循环。

    俞敏洪:那当然,这个不光是大学,连小学、中学和高中都是这样,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中国的小学要拼命的去幼儿园找最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初中拼命到小学招最优秀的学生,后来形成教育的严重的不公平竞争,就是来自于这儿。

    主持人:所以你抢不来最优秀的生源,你怎么来促进?

    俞敏洪:这个一个就是说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你的学校每年都有气色,那么你的在校生他们都会看到,这些在校生就会对你这个学校说好话越来越多,他们是有影响力的,他们周围有自己的同学,完了下一届的这个学弟学妹啊,他们就会提出这个学校不错,你应该来,好学生会慢慢过来。

    主持人:有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俞敏洪:对,非常缓慢的一个过程。

    主持人:但是你刚才说根本的是。


    俞敏洪:当然也有快的过程,就说如果你这个学校有足够的钱的话,比如你一下子投了10亿美金,一下子聘请1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进来,那这个大学立刻就变成跟北京大学都可以媲美了。因为大学不在大楼在大师嘛,你只要把大师请进大学就能做到,但是请进大师要有巨大的资金支持,而且必须要可持续性的资金支持,不要忘了哈弗、耶鲁这样的学校,他们的校园基金,光捐款基金就是300亿以上的美金,北京大学到现在为止,连20亿人民币都还没到。


      大学好坏,不看大楼看大师


    主持人:这个我认同,但是不完全认同,因为我觉得大师某种程度上不光是钱。

    俞敏洪:大师是一个学科的风向标,如果你在某一个学科中间有这么一个大师在这儿,恰巧这个大师又有经济能力的话,那么这个学科的标准就已经在这儿了。

    主持人:我的意思是说大师并不一定给的钱多就会来。

    俞敏洪:对啊,当然了,就是比如说北大和耿丹给这个大师同样的钱,他肯定。

    主持人:甚至耿丹学院多一倍,他也。

    俞敏洪:对,他可能会去北大,但是如果说我能向他陈述、描述耿丹学院的理想以及我对这个学科发展的这个设想,并且跟他达到高度一致的时候,他有可能会更加愿意到耿丹学院来,原因是因为他更加有发挥的余地,更加能够做出业绩来,明白这个意思吗?所以这个倒不可一概而论。当时斯坦福大学能够起来,面对哈弗大学这么强大的学校,作为一个新学校,100多年就变成了现在在本科和研究生各种学科中间,跟哈弗永远是第一第二在抢的这样一个学校,它靠的就是最后用了大量的钱把大师请过去。

    主持人:所以钱还是能发挥作用。

    俞敏洪:必然,但是钱必须跟学院的愿景,学校大学的愿景、思想、理念、经营方针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你纯粹给大师钱的话,大师是不会来的。

    主持人:现在你们师资的情况怎么样?

    俞敏洪:普通师资在所有的大学中间,普通师资都是不成问题的,你给的钱稍微平均高一点,普通师资的水平就会高一点,最重要的不是普通师资,最重要的是学科带头人和我刚才说的就是能够引领精神文化发展方向的这种大师级的人,那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就是你觉得你的这种理念、价值观,你的愿景是可以吸引?

    俞敏洪:至少你应该这么想,你不这么想的话,你怎么往下做事情对不对?

    主持人:实际的情况呢?

    俞敏洪:实际情况应该不算不乐观这么说,我们已经请了不少著名人物到耿丹学院做演讲甚至讲课,但还不是系统性的,未来慢慢要发展系统性。但发展系统性有一个前提条件,就说你的这个学校的捐款基金已经达到足够的地步。比如说我现在至少耿丹学院后面的这个基金会,如果拥有20亿以上人民币的话,我大概就敢请一些大师长期驻在学校了,如果是你现在根本就没有这个钱,那是你请不住的,因为大师也是食人间烟火的。他在这个贡献知识和智慧的同时,他也希望有所回报的。

    主持人:其实教育也是一样,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俞敏洪:那当然,一回事。

    主持人:那现在您的这个捐款,都主要还是来自于您个人?

    俞敏洪:不,现在耿丹学院还没有形成一个专款机制,因为我们需要先从就是公办大学脱离出来,然后成立一个完整的、独立法人地位的这样一个大学,比如像这些哥们,这些企业家,我说你们给我捐款,他们说捐哪儿?对不对,第二,你这个基金会本身是盈利非盈利都没搞清楚,我捐给你干什么呢对不对,必须有这样一个资质,这个资质就是大学的基金会,而且你向大学基金会捐款的话,必须免税,你不免税的话人家为什么要捐给你?捐了钱我还要再交一笔税,那不是很荒谬吗?所以是一系列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要好几年才能完成。

    主持人:现在走到哪一步了?

  俞敏洪:现在走到就说在我们才从公立学校脱离下来,完了最后想办法转成有独立身份的大学,在中国做起来不那么容易的,你的耐心,而且你还要很长寿才行。

    主持人:你刚才说了三十到五十年。

    俞敏洪:对。

    主持人:那至少要做到70、80岁。

    俞敏洪:没有,当然这种事情不需要30到50年,我说到70、80岁的时候,这个学校如果已经在中国小有名气了,就可以了,你还能想什么呢?我要做到的就是等到我最后离开这个学校的时候,或者离开地球的时候,这个学校已经有一个完整的机制,可以保证它就是沿着那个轨道比较健康的运作下去就好了。

    主持人:这个好像跟新东方完全不一样的?

    俞敏洪:那完全是个人理想,它跟新东方的结构上都是融不进去的,原因是因为新东方是一个盈利性的、商业教育公司,那大学是一个完全非盈利的,你必须捐款的,要投入精力、时间的这样一个完整的非盈利性的教育事业,它不是一回事。现在的教育有些地方比民国时还落后

    主持人:你现在对这个挺耗人的这个过程是有耐心吗?

    俞敏洪:那比本来打算有耐心才去做的,要没有耐心的话你怎么做?尤其在中国,中国我们每个人的耐心都已经被锻炼出来了。

    主持人:磨出来了。

    俞敏洪:早就被训练出来了。

    主持人:你这个个人理想是什么时候有的?

    俞敏洪:我早就有了。

    主持人:多早?

    俞敏洪:我其实最初的时候,我最想做的是做一所就是高中,因为我觉得高中三年说到孩子的人品、人格和这种,就是他们未来一生的这种就是做事情的热情也好,完了动力也好,是最佳时期。但是后来我发现,在中国做高中特别不现实,原因是所有好的学生,都被像收割机一样的收到了公立学校去,而且这个没有商量余地,家长都没有商量余地。你把他们忽悠过来,你说我要培养你孩子的人品、人格,培养你孩子的这种创造力,完了创新能力,完了家长会说,你能不能先保证我去北大清华?

    主持人:高考的。

    俞敏洪:对,那你既然不能保证我的孩子去北大、清华,那我肯定先选我们当地最优秀的高中。这个也是一个问题,就说现在中国最优秀的高中中间,有30%左右在解放前都是私立高中,私立学校,也是解放以后像收割机一样收割完了。但是现在你要再让在高中中间出现一批顶级的,甚至超过了这种公立高中的这样的体系几乎没有,不可能出现。

    主持人:上大学,因为有高考的压力。

    俞敏洪:对,所以后来我为什么后来高中部做了,我现在新东方有两所高中,都是直接上完学就出国去了,那么这样凡是想出国的学生才过来,因为他不参加中国高考竞争,所以就好办一点。所以我转手做大学,我觉得大学反而循序渐进,你只要声誉做起来了,好学生慢慢就会过来,从三本变成二本,二本慢慢说不定就变成一本。

    主持人:你什么时候打算退呢。

    俞敏洪: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变成一本我什么时候退。

    主持人:那如果这个时间比你能够支持的时间还要长呢?

    俞敏洪:那就让它长下去吧,你选好这班人了,他们继续准备,愚公移山吧,祖祖辈辈弄下去。

    主持人:无穷尽也。

    俞敏洪:对对对,无穷尽,最后神仙就会被感动,就会把两座山背走。

    主持人:我感觉你更多的这种理想跟兴趣点,已经不算放在商业的竞争?

    俞敏洪:不,当然放在商业竞争上了,因为我知道商业竞争。

    主持人:但这两个完全不同逻辑的东西。

    俞敏洪:对啊,那这个东西为什么不能,不同逻辑的东西就不能同时做呢?

    主持人:很难啊。

    俞敏洪:为什么会难呢?

    主持人:因为年龄不同的。

    俞敏洪:那你当主持人和回家当妈妈,没有啊?当女儿吧就,完全不同的,不同的这种态度,但是你照样做的很好。

    主持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俞敏洪:对,但是总有人会可以同时做好几件事情的。

    主持人:其实说回到教育,我印象特别深刻,我自己对中国教育的理解,就是特别深刻,张维迎老师他刚刚从北大离开卸任院长的时候,他跟我说了一句话当时让我很震惊,但我很认同,他说其实中国教育领域的改革,是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的改革。

    俞敏洪:到现在还是这个现状,中国教育实际上这30多没怎么改。

    主持人:他说不光30多年,他让我震惊的其实不光是前半句而是后半句。后半句他说中国的教育其实是比1949年以前还落后。


    俞敏洪:因为1949年以前是中国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互相,我刚才说了嘛,教育的健康状态应该是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一种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状态,而且甚至私立教育原则上整体来说,必须比公立教育更加优秀。为什么呢?因为私立教育是精英教育,公立教育是大众教育。现在中国把公立教育发展成了精英教育,它应该承担大众教育的资源大大的减少,所以导致了中国的公立教育中间,中小学中间差距都无比得大。现在看看民国选的课本和现在的语文课本就可以对照出它的差距了。我们不否认就是说党和政府对教育进行大量的投入,但是呢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就是这样的投入,其实有很多可以更加有效。比如说如果他把一部分投入到私立教育的建设上来,可能花费会真的更加有效。


      穷人办教育大多是抱着赚钱去的


    主持人:所以我想问的是,为什么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在经济领域里逐步放开对私有经济的限制,从而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而教育行业却没有。

    俞敏洪:中国也放开了私立教育的鼓励,包括对私立中小学和私立大学的鼓励,但是就像我刚才说的,教育不纯粹是一个市场经济,一鼓励、一开放就能成功,教育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需要花钱的过程,不是赚钱的过程。那么你让中国就是过去几十年的贫困的人,尽管对教育有兴趣,但背后没有资金实力支持,而且很多办教育的人现在都是抱着赚钱的目的去的,因为他是穷人办教育,他希望通过办教育挣钱,那这样的话把私立教育给做好、做大,不就刚好背道而驰吗?所以这种东西需要时间才能解决的,不是说国家一个政策,国家政策20年前早就放开了,你愿意办中小学可以办,但是到地方政府的时候,地方政府就说你办中小学能给我带来税收吗?你办中小学占据我200亩地,我200亩地开工厂的话能拿多少钱呢?从地方政府,从本身来说就不会支持。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从政策上来讲,就改革这件事情本身来看,是不是教育的改革要落后于经济?

    俞敏洪:对,就是政府并没有想清楚就说在教育的未来,中国健康发展上到底在哪些方面应该加大投入和支持,一个重点的高中和一个非重点高中的投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且重点高中投入不仅仅是来自教育系统本身的投入,它来自于重点高中本身就能积聚很多资源。比如一所重点高中,政府领导的孩子基本上都在里面上学,所以这个重点高中的校长要要求政府领导帮助这个高中做的任何事情和提供一些赞助的话,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但是普通高中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所以就根本做不到,所以最后这种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主持人:那我们再谈论一下现有的公立大学本身的改革,你觉得我刚才说的。

    俞敏洪:我觉得公立大学本身的改革要走两条路,第一条路要把一些公立大学,真的是我觉得因为有些公立大学对当地政府也好,对中央政府也好,已经是很大的负担了,培养的学生的生源也不是特别的好。培养出来的学生找工作也非常的困难。像这样的大学呢,基础是有的,因为有校园,有土地,最好的方法是把其中的一些大学,如果政府愿意的话,送给民间,愿意真正办大学的教育专家,但是照样提供过去他曾经提供的各种支持。

    主持人:政府为什么要这么做?

    俞敏洪:这么做为了使这些大学未来更加有生命力,因为它等于说大学民间化了嘛,民间化了,那么民间团体。

    主持人:这事本身是好处,但从政府自己的利益角度,未必是一件好事。

    俞敏洪:所谓政府的利益角度,政府的最伟大的利益,就是保证一个国家的教育的长久的、有进步的发展。

    主持人:对,但是这是我们的理想,具体落实到下面。

    俞敏洪:落实到下面的时候,那当然就关键是你把这个大学给谁的问题,对不对,由谁来管的问题对不对。所以它是一个过程嘛,那国有企业给民间不也是一样的概念吗?国有企业为什么政府原来全是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百分之一百,因为不相信民间力量,觉得民间做不出来,但是国有企业把很多工厂就做倒闭了,但是很多工厂现在中国很多大的企业原来都是国有企业,为什么又活过来了呢?因为给个人了,很多都是送的,因为活不下去了,背后欠着一屁股债,几千万的债务,完了几百万的这个工人在那,政府害怕,给你个人行不行?给个人了,很多就活过来了,那就是相信民间力量。现在中国的民间经济总值已经占到国民经济总收入的70%了吧,那么既然经济领域企业可以这么做,大学为什么就不能这么做呢?你怎么就,因为你刚才问的问题,好像政府领导问的问题,我凭什么相信你民间力量呢?

    主持人:对,也是我替他们问的。

    俞敏洪:对,但是这个问题本身就很愚蠢,你凭什么不相信民间力量?

    主持人:因为在经济领域已经验证过了。

    俞敏洪:不是,这个国家是谁的,不就是老百姓的吗?对不对,老百姓是主人对不对?你为什么不相信主人?很奇怪的事情。你问的问题如果从政府领导的角度,永远是居高临下的,居高临下的感觉我是万能的。

    主持人:他们难道不是那样吗?

    俞敏洪:我不知道。

    主持人:最后还有一两个问题,有一个不同就在于说,您刚才也说到在经济领域市场规律是可以发挥作用的,但是教育。

    俞敏洪:教育有教育的特殊规律,就是我刚才说的为什么30、50年,因此如果对教育没有热爱的人,请远离教育,我相信中国的,我作为几百个企业家朋友,中间至少还会有几十个人也是这样想的。当他们到一定年龄以后,50、60岁以后,当他们发现他们的钱花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给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的时候,他会想到也许一所大学校园是他最好的归宿,比买一个巨大的坟墓要好很多。

    主持人:这也是不是跟慈善的逻辑是一样的?需要中国的国家阶层成长到一定的阶段?

    俞敏洪:是的。

    主持人:那你觉得现在到了这个阶段了吗?

    俞敏洪:还没到,但是已经接近了,因为中国的第一批富翁已经面临老年了,真的,我也快面临老年了。

    主持人:但有的时候我们在考虑很多现象,会觉得先驱和先烈有时候。

    俞敏洪:关键现在中国的企业家们,在选择的时候,选择把钱扔给自己的孩子,还是把钱更多的一部分扔给社会,为社会做贡献,已经到了这个时候了。

    主持人:那你对这个前景是乐观的?


    俞敏洪:我觉得至少是不悲观,要相信每个人的良知和良心好不好,要学王阳明,相信心的力量比什么都强大。


      现在说新东方有互联网基因很扯淡


    主持人:我有一件事情没搞清楚,不知道能不能花一点时间再给我一个作答。您说到未来新东方的一个应对,我没有听明白您到底是对自己,对新东方是乐观的态度还是悲观的态度?

    俞敏洪:我肯定是乐观的态度。

    主持人:但是您在台上说的时候,好像还挺悲壮的,您觉得新东方没有互联网的精英团,做不了在线教育这个事情。

    俞敏洪:你肯定得这么说,我现在就说新东方有基因,我们会成功,这不是扯淡吗?我干吗把自己拔的那么高?把自己放低以后,万一新东方做不好,我不是说我早就说过新东方做不好,那不挺好吗对不对。

    主持人:但实际上怎么想的?

    俞敏洪:实际上因为教育就是一个永远线上线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实际上新东方要做的,因为新东方线下系统是非常强大的,要做的就是如何用线上的工具和系统、平台,来加强新东方的线下的东西,把线上的一部分和线下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良好的补充和互动,这个东西对我们来说,其实它不需要真正的去改变就说彻底推翻基因。

    主持人:它不是一个自己和自己的过程?

    俞敏洪:它实际上是使自己就是这么说吧,就是说你本来有两只脚两个手,但是通过吃移动互联网这颗药,你变成了蜈蚣,有无数个手可以抓取东西,就可以了。

    主持人:那要不要把原来的两手两脚砍掉呢?

    俞敏洪:那肯定不用,那两手两脚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两手两脚实际上。这么说吧,如果打个好听的比喻,蜈蚣太难听了,打个好听的比喻。就是你长出了移动互联网的翅膀,由一个普通的凡人变成了天使,这就是教育领域应该迎接的变革。

    主持人:谁都想长翅膀,问题是长不出来。

    俞敏洪:你就吃长翅膀的药啊。

    主持人:苏宁也想长啊。

    俞敏洪:对啊,那大家都长,总会有人会长出来。

    主持人:你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俞敏洪:其实不存在最大的困难在哪里的问题,应该这么说,就是说如果说有困难的话,最大的困难肯定在我。

    主持人:在你?

    俞敏洪:对啊。

    主持人:为什么?

    俞敏洪:因为我必须敏锐的捕捉到所有移动互联和互联领域对教育领域所带来的变革,并且要洞察这种变革,并且要引领这种变革,而所有这一切,在新东方至少必须经过我才能完成。

    主持人:为什么一定要,你不能培养新的,对互联网更有感觉、更年轻的。

    俞敏洪:我手下互联网队伍很好的,但是往什么方向变,资源怎么调动,战略方向的转移,永远是企业第一把手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三大战役当时解放,毛泽东每天都是亲自指挥的重要原因。

    主持人:可是这样都在你身上,这个风险。

    俞敏洪:它不是都在我身上,是方向在我身上对不对。我说同志们往那个方向走,我就可以休息了,所有的往那个方向走,但是我指错了以后,大家就掉到悬崖下面去了,就是这样的,所以对于我来说,累的不是我日常天天在干活,累的是判断。

    主持人:那你对你的判断有多大的信心呢?

    俞敏洪:我觉得我还是挺有信心的,因为新东方做了20多年到现在为止,整体大方向的判断到现在没有脱错误过,而且失误的地方也很少。

    主持人:但是他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

    俞敏洪:对啊,不要把移动互联网想的那么复杂,它就是一个工具而已,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你用一种新的工具改变你的思维方式是很容易的,而且对于我来说,我不相信中国企业家像我一样,用微信用了那么多,并且把微信变成一种生意,并且通过微信变成了新东方的一个传播平台,而且通过微信变成新东方一个团结平台,那你从这个应该判断出来,我对新鲜事物应该非常感兴趣的。

    主持人:至少没有,应该很少有人像你发了那么多微信红包,十几万人民币。

    俞敏洪:对,我趁着过年给员工发红包,不就是一种团结吗?同时我也接收了员工很多红包,我大概也收到了两三万块钱。

    主持人:是吗?

    俞敏洪:因为新东方整个都要抢啊,大家互相抢嘛,新东方在过年的时候参与发红包的员工,大概达到了两三万人。

    主持人:移动互联网程度还是很高的。

    俞敏洪:新东方的移动互联网思维,其实是很多人都是非常先进的。不像你想的那么落后。

    主持人:但这个是在个人生活的领域,真正在企业运营方面。

    俞敏洪:个人生活领域的应用的熟练,很容易就会变成他做工作时候的思维模式,所以我们从来不限制个人在移动和互联网中间的花时间的探索。

    主持人: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最后一个例子,比如说在新东方的运营当中,你觉得最能体现你们移动互联网思维的这个案例是什么?

    俞敏洪:这个实际上是一种循序渐进的东西,比如说现在新东方的这个办公系统已经全是无纸化了,而且是手机和电脑、ipad可以同时的,或者全国联网的,完了我们的数据抓取都是及时的,这些东西都是循序渐进的,外界其实不会知道,但是新东方内部在改变的东西。那么未来我们学生的上课的所有的课堂作业,都是通过互联网发送到他们的排的中间去的。

    主持人:在线教育这块儿呢?

    俞敏洪:学生上课缺席的话,下课回家,到家了以后,随时可以补上老师的课,因为老师的课在上课的同时,同时就传到互联网去了,他只要输入自己的学号就能去听,不是这个班的学生,任何人都听不到。

    主持人:真的最后一个问题了,就是在这种在线教育的扩张上,你们会更多考虑自己发展,还是收购并购?

    俞敏洪:我觉得这个是两条腿走路,一定是两条腿走路,有好的就收购,没有好的就自己发展,核心的东西假如收购不能满足,自己发展,非核心的东西如果你认为它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且和现代化能够进步互补,就一定是收购。

    主持人:怎么判断好的投资呢?

    俞敏洪:这个靠这儿。

    主持人:谢谢您俞老师。

 


    (文章来源于新东方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