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信息化教学创新――工程管理专业首场“以证代考”结课考试成功实施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日 16:43:07 浏览次数:
11月20日上午,在我校建筑艺术研究院的机房内,工程管理2015级39名学生在张淑红老师的组织下,开展了一次“不同寻常”的BIM造价应用的结课考试。
在我们印象中,算量软件的结课考试应该是这样的:老师需要提前好久准备图纸、试题,做好标准工程,准备好评分标准。最头疼还是给学生工程文件评分,尤其动辄N多个班级,“浩大”的工作量根本无力应付。所以许多学校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并且期末考试主要以老师观察学生操作软件是否熟练,给一个“印象分”。
这种结课考试的操作办法倒是可以解决不好评分的难题,可是如何鉴定学生的真实水平呢?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学生又如何知道自己的技能能否在激烈的“求职战场”上争夺自己的一席之地呢?
张淑红老师便计划体验一把“信息化教学”带来的便利,使用测评系统作为BIM算量软件的结课考试。考前既可以让学生们练习,还可以最后作为结课考试。在一次张老师与广联达公司李彬老师的电话沟通中,想通过比赛提升了软件操作技能,取得的“广联达BIM系列软件技能鉴定证书”还对学生们找工作起到较大帮助作用。学校本学期安排有BIM钢筋算量软件课,但是算量的认证赛需要到明年上半年举办。
于是,李彬老师向张老师建议可以将“认证”及“结课考试”做结合,直接使用认证系统做算量软件的结课考试,既能满足系统自动给出期末考试成绩,成绩达到相应标准的学生,还可自愿缴费获取“认证证书”,为明年上半年的求职早作准备。
此方案与张老师一拍即合。院校只需要申请一场考试,让学生报个名,即可实施期末考试。经过提前约2周的准备,11月20日上午3个小时的考试,最终39名参加考试的学生,35名考生达到认证“基础级”的水平。众多学生经过反复练习,成绩在90分以上。(后续有同学想争取更高的“熟手级”证书,张老师已经重新申请了一场认证考试,并与12月9日进行)
1天申请考试,1个月的备考,3个小时的考试。耿丹学院尝试了一次“信息化教学”的创新,将“结课考试”与“学生考证”进行了结合,并且实施结果很成功。
在我们印象中,算量软件的结课考试应该是这样的:老师需要提前好久准备图纸、试题,做好标准工程,准备好评分标准。最头疼还是给学生工程文件评分,尤其动辄N多个班级,“浩大”的工作量根本无力应付。所以许多学校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并且期末考试主要以老师观察学生操作软件是否熟练,给一个“印象分”。
这种结课考试的操作办法倒是可以解决不好评分的难题,可是如何鉴定学生的真实水平呢?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学生又如何知道自己的技能能否在激烈的“求职战场”上争夺自己的一席之地呢?
为何要说工程管理专业开展了一次“不同寻常”的算量软件结课考试呢?耿丹学院参加过广联达组织的“全国高校建筑软件技能认证大赛”(简称“认证大赛”),并取得过不错的成绩。参加过认证大赛的院校都知道,为了让参赛学生通过大赛的“激励”学有所成,大赛组委会要求所有参赛学生要反复在“测评系统”中做练习题。系统中有现成的图纸、试题,学生只要登录系统即可随时练习,交卷后系统自动阅卷出分,既简单又高效。
张淑红老师便计划体验一把“信息化教学”带来的便利,使用测评系统作为BIM算量软件的结课考试。考前既可以让学生们练习,还可以最后作为结课考试。在一次张老师与广联达公司李彬老师的电话沟通中,想通过比赛提升了软件操作技能,取得的“广联达BIM系列软件技能鉴定证书”还对学生们找工作起到较大帮助作用。学校本学期安排有BIM钢筋算量软件课,但是算量的认证赛需要到明年上半年举办。
于是,李彬老师向张老师建议可以将“认证”及“结课考试”做结合,直接使用认证系统做算量软件的结课考试,既能满足系统自动给出期末考试成绩,成绩达到相应标准的学生,还可自愿缴费获取“认证证书”,为明年上半年的求职早作准备。
此方案与张老师一拍即合。院校只需要申请一场考试,让学生报个名,即可实施期末考试。经过提前约2周的准备,11月20日上午3个小时的考试,最终39名参加考试的学生,35名考生达到认证“基础级”的水平。众多学生经过反复练习,成绩在90分以上。(后续有同学想争取更高的“熟手级”证书,张老师已经重新申请了一场认证考试,并与12月9日进行)
1天申请考试,1个月的备考,3个小时的考试。耿丹学院尝试了一次“信息化教学”的创新,将“结课考试”与“学生考证”进行了结合,并且实施结果很成功。
本次考试关键因素是避免的学生搭便车现象,学生的试题随机抽取,本次共有A-F六套试卷,耿丹学院与广联达的这次“信息化教学”的尝试,使得越来越多的院校将陆续尝试这种“不同寻常”的结课考试。(智能工程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