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田辉:用课程和项目带动跨学科交叉融合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5日 8:58:52 浏览次数:
记者:请您谈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田辉:媒体从发展的历史上来讲从纸媒体、电视媒体到现在的数字媒体包括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我们把现在的时代叫数字媒体时代。我们学院的数字媒体专业是我院唯一把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两个专业联合培养的跨专业教学单位,其他的院校数字媒体艺术可能在艺术系,数字媒体技术可能放到了计算机系或者信息系,我们学校的数字媒体专业在学校的教学改革的精神指导下,目前是两个专业统一教学体系设计,一套的教学班子、统一设计的教学计划。我们确定的教学定位叫做:技艺双修,技术和艺术两种知识都得学,只是侧重不同,专业的教学体系是:课程群+工作室+实验室三种教学体系,各有各的功能和教学定位,在不同的教学时间段发挥各自的作用,当然有的还在逐步完善中,因为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跨专业的知识、特别强调思维方式和知识的融合,所以我们的教学理念是宽专业、泛知识。学生可以在大三的时候选择多种专业方向课程进行学习。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学中强调思维设计过程的培养,过去我们的设计是造物的阶段,就是设计出一个物品,现在已经发展到谋事的阶段,现在已经不是说我把这个东西造出来就完了,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滴滴打车,共享单车等,他都不光是要把这个车造出来,造型怎么弄好看,需要设计整个系统模式,包括怎么盈利、怎么运行、怎么开车、怎么还车,这都要进行系统的设计,还有这种东西适合哪些人不适合哪些人。这是一个系统的思考过程,这也就是在数字媒体专业强调技艺双修、强调思维方式的培养、强调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全方位思考,只有具备综合素质,同时又经过大量的实践,才能适应未来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思维过程的训练,项目教学,学生开始是感知,后来是参与;低年级感知、高年级参与;开始是做作业,后来做作品,始终是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过程。
数字媒体是国外发展的非常快的专业,知识更新快、技术更新快、硬件更新快,我个人认为未来两个专业发展前景最好,一个是纯艺术,一个是数字媒体,当然这个数字媒体是一个泛数字媒体的概念,是指依赖数字技术的专业,它不像很多传统的专业,可能你把它十年前的东西拿来还能用,不过时,但数字媒体这个专业的特点就是知识更新快,教师需要不断的去学新东西,它的特点就是“喜新厌旧”,所以这个行业本身的特点就是要求你不断学习、不断的出新的想法,强调创新,不能照搬、不能拷贝,数字媒体专业发展的动力就是创新,是和当前社会、行业的发展是一致的,都是依靠创新来推动。
记者团采访组
记者:在教学中为什么考虑进行学科交叉融合?
田辉:学科交叉是响应国家提倡的建设双一流的号召,建设一流的学科,我个人理解学科建设更重要,没有一流学科就没有一流的院校,所谓学科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专业的整合及专业建设,我们进行了交叉的两种实践,一种是跨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这是两个专业;一个是跨学科,与信息工程系的电子专业合作,成立一个电子互动工作室,合作了一年半。数字媒体专业学科交叉的教学目前来讲还是处于探索阶段,先说跨专业教学,艺术和技术两个专业是两种感觉、两种特点,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把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放到一起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课程的设计是需要仔细考虑的,目前采取的主要方法是以课程和项目的教学为导向,采用交叉融合的动态教学方式,动态设计课程、动态安排师资、动态选择课程、动态分组实践,技术和艺术混合编班授课,比如视听叙事课程,就采用不同专业的动态分组,有人做造型设计、分镜头设计,这基本上属于学艺术的来实现,后期需要学技术去实现,但要求做技术的人要懂为什么要这么做,做设计的需要了解技术实现的方法和过程。交叉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有很大的提升。再说跨学科教学,从跨学科教学上来讲,我们采取两种方法:一个是开设跨专业课程,由不同专业的老师共同上课,分段授课、分段考核,要求老师形成一个共同的跨学科作业,这个作业就是把技术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比如《光影艺术应用》课程,就是由三个不同专业的老师共同授课,用跨学科课程把知识融合在一起。工作室这里有很多交互的光影装置作品,这些作品都是这两个专业合起来做的。
跨学科教学的课程设计是设计出跨学科的课程,这很关键,你要知道有哪些知识构成是能够组合并应用到市场中的,比如说《光影艺术应用》课程,课程的目标就是设计出互动式光影艺术装置,我们就把课程进行分段设计,按照最后结课的目标把所有不同阶段的知识融进去,由不同知识背景的教师授课,最终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作业,每个小组一个作品,电子专业的同学就来讲程序是怎么做的,设计的同学就来讲我的设计是什么样的,虽然他们讲的是同一作品但从不同角度来阐述。这种方法延续到目前的毕业设计,也是头一次搞得联合毕设,我们起个名字叫“艺术遇上技术”,鼓励电子的和数字媒体艺术的同学混合编组做联合毕业设计,你们将来可以来看他们做的毕设还挺有意思的。你们可以看到那边的楼梯,那是一个音乐楼梯,踩不同的台阶可以奏出不同的音乐来,那就是电子的同学做的程序设计,但是在毕设里要把做成一个产品,用这些技术来实现的艺术产品。
另外一个是用真实项目进行交叉融合,根据项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将两个专业的同学混合编组进行学习,比如:有一些是要有程序设计的,有一些要求做形式设计的。就像上学期我们接到全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展览,那是给青少年看的,共有5个展项,项目是在工作室里面进行,要求电子专业的学生完成程序,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生要完成形式上的设计,边做项目边做跨学科融合,相当于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来完成一个项目。再比如我们承接的首都机场T3航站楼项目,在群里把这个项目公布给大家,不同年级的共有60多人参与,其中也包括在光影工作室学习的中央美院的研究生。
关于跨专业教学,还采取了一个方法,我们在工作室墙上贴了所有数字媒体老师的课程,不分年级和专业,允许学生在没课时根据需求和爱好选择课程去学,但是没学分,只要对这个知识感兴趣就去蹭听,我们只是需要提供给他们合适的课程群。学生可以跨专业选课学习。
打通专业壁垒,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教学对高校来说是必经之路,而且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更主要的是通过专业融合培养创新思维,把教学的重点不完全放到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放到如何在不同的应用领域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跨学科教学更好的能够引起思维联想,更好的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如何我就讲一下我从事的光影设计行业,2010年在参加上海世博会设计时开始关注,到现在2017年了,整个光影艺术的发展全世界已经非常火,原来世界每年还只是十大光影艺术节,现在欧洲有名的灯光节就由几十个国家/城市,连我们周边的韩国、日本、泰国、新加坡、香港、澳门都有光影艺术节这样的活动,应用光影艺术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受欢迎,应用越来越广泛,灯光再加上装置艺术、影视艺术、动画艺术、舞台艺术等它是几种艺术的综合,是跨界的,特别符合当代艺术的发展。过去我们认为艺术就是八大艺术形式,过去都是分的很清,但是现在这种艺术形式的界限已经模糊了,已经不再纯粹是绘画,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艺术作品你说是雕塑还是其他什么的说不清楚,现在的艺术发展已经变成这样了,已经不再以美作为唯一的标准,这是趋势,没有人能阻拦的住,所以课程设计和知识的传授,就应该让你学会用新角度去看问题的方式,可以换个角度,换种方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学习和训练,这种方式可以让你毕业之后说我可能不干这个但我的思维方法是对的。仍然能够成功,过去我们总讲知识决定命运,现在不是知识决定命运,更多的是思维方式决定命运。我们就是把这种思维方式的学习和训练贯穿在跨学科、跨专业以及课程的教学当中,培养具备良好思维习惯的学生。但不是说学习内容不重要,只是不要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的,应以学会思维方式为主要目的,这个是能受用终生的。知识可能会过时,但好的思维方式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的性格形成和思维方式跟他后期所受的教育是有关系的,尤其是大学生这个时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所以如果好好培养他的思维方式,那么就会按这个方向走。比如像我们的课程就强调所有的事情都不只有唯一的答案,需要有不同答案,需要不同的思考,他过去总是线性思考,再比如专业内几乎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课程都需要加入思维导图训练内容,就是换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把线性思维改成发散思维,这样潜在意识就把创新意识培养出来了。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就会养成一种习惯。知识的最高境界就是哲学。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我们很重视“道“的培养,在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单单教方法,鼓励独立思考、鼓励创新。从小我们受的教育使我们整个思维习惯是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意识,但是在创新里有时不是存在决定意识,创新是形而上的、唯心的,是无中生有,我们现在很多的设计类教学都是在研究现在已有的东西,研究已有的往往只能是改善、改良,只能是再现,而不是改变,不是创新,不是表现,很多的设计是不存在,需要去想象出来,比如你们看到的这个灯,如果我们围绕存在的灯进行研究,我们现在可能还在爱迪生时代。你现在看我们的灯很刺眼,但国外很多的设计已经让你几乎都感觉不到灯的存在,但是你能感觉到光的存在。
光影工作室
记者:目前,与哪些专业进行了学科交叉培养的尝试,效果怎样?
田辉:现在是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做跨学科交叉,还有数字媒体艺术和技术也在做专业交叉,将来可能要和其他专业进行交叉。但交叉融合是要找准一个“抓手”的,或者是说我们要找到一个纲,纲举目张,等于你得把交叉的点找准。就像刚才我说的,你得设计出一些交叉的课程来适合专业或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是说这简单的两个课加在一起,需要仔细斟酌,找到交叉知识点是关键。这个知识点既可以是新领域适用的,也可以是项目中需要的,但是一定要有依据,这些依据是你对社会、对应用市场经过仔细分析后得出的。
我们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合作到现在是一年半三个学期,合作成立的这个工作室叫做电子交互工作室,是数字媒体和电子两个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学生们夜以继日的在这儿编程序,做设计,教师混合在里面教课,学生非常自觉的在工作室里学习,而且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兴趣了,经常需要督促他们回去睡觉,一般是讲完方案以后让他们在工作室里做项目,做课题。曾老师他们在程序上给我们很大支撑,我们所有的交互艺术装置都需要编程序,如果没有这个程序,那么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出来的东西功能就实现不了。
与电子专业的合作,走技术和艺术结合的路,方向是对的,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我看过阿姆斯特丹的灯光节,澳大利亚的灯光节,比利时的灯光节等,他们的灯光节里很多光影互动装置作品,尤其是全世界最大的阿姆斯特丹灯光节,有一个交互装置设计,在人行通道里装了很多灯,你在这边喊一声,那个光就刷就过去了,是声控交互艺术。还有你拥抱一棵树,你从下面一抱,地下灯光就长上去了,将科技引入到艺术作品当中,让人耳目一新,这些东西在电子交互工作室曾老师他们也都能做得到。就是我们做的作品技术实现能力与国际的距离比较近,没有那么大的差距,但是我们在创意和实践的过程还有较大差距。
有些光影艺术装置是这不需要高科技,可以是低科技的装置。我们的交互设计是人的体验设计为主,利用人的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从这个角度去做交互作品。两个专业分成多个小组,两边小组相结合,动态合作形式。就因为两个方面的合作导致学生对这个方面的兴趣也增加了,做出来马上就有人要。这些来的企业他们很明白你们做的东西是一种前沿的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几乎做出来一个就有人买,我们现在的毕业设计也准备搞毕业展览叫“艺术遇上技术”,要求他们每个数字媒体艺术的同学跟电子的同学合作,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导师组进行联合辅导,技术从技术上讲,艺术从艺术上辅导,装置的讲装置,你将来会看到他们的毕设作品是一种综合的毕设,现在在工作室看到的都是他们做的样机,功能上实现了但工艺和设计上需要加强。
学生作品
记者:您所主持的光影实验室,是否是当前所进行学科交叉的“真题真做”?都做过哪些项目,学生的收获如何?
田辉:我们这几年带着学生做了很多真实的项目,今年的项目包括中宣部的外宣片《乐享春节》是在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播出的,首都国际机场的音乐灯光秀,明年还要做。还有央视今年的大庆中秋晚会湖上灯光项目,大庆首次举办中央电视台的中秋晚会,在湖上做了很多的灯光装置,做出来的结果大家在电视的直播晚会上也能看到,效果非常好。现在做的项目是首都机场T3缸体的灯光秀,有六十多个同学报名,我们把年级的界限打破,统一分组,可以是高年级的带着低年级的来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也意识到从项目中学习会有很大的收获的。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特别强调思维的过程学习,就是说你应该去了解设计的思维过程,比如这个设计在什么范围?,这个是给谁看的?,收集素材,要写一个调研报告,就是这个东西想要怎么做,就是调研这部分,第二个就是设计报告,概念设计一定要画思维导图,这个我们强调的特别多,设计报告里包含手绘的效果图,电脑效果图和构思设想,这个小组完成。调研报告、设计报告完了以后就要做模型,就是用KT板做模型,做完模型以后做一个光影的测试,拍摄过程和效果短片,形成一个完整的提案。老师要给这个调研报告、设计报告、测试模型和效果短片打分,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老师来给这个阶段的结果进行评估,评估之后给出修改意见,最后考核的时候甲方是要参与进来的。做设计的时候经常会有几个小组齐头并进做一个项目的时候,被采纳的那一个,会对他进行物质奖励。
记者:那么这个是您指定的还是自由报名?
田辉:原则上是自己报名,在报名的基础上再指定,因为我了解这些学生的特长,我有时候会告诉他你再换一组,去尝试一下跟其他人合作怎么样,有时候会是这样的。
记者:一般每个组有多少个人?
田辉:3到5个人左右,分工都是按项目需要分工,有时也需要商业角色去跟甲方谈判。其实我们需要有一些其他专业的同学一起来做系统的设计,或者做一个完整的计划书把项目完整的去阐述出来,但是他还要懂产品怎么开发,开发成什么样等。
学生作品
记者:有没有尝试与其他院校合作培养?
田辉:去年我们曾和二本院校大庆石油管理学院谈过合作,他们是新申请的数字媒体专业,计划把老师派过来进行学习。现在和光影工作室进行合作的是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我们合作的是中央美院的一个课题叫为“城市而设计”,其中一个课题是光影墙绘,在我院的光影工作室里进行,央美派过来13名研二的学生,我也承担一部分的课程教学,中央美院是咱们国家一流的艺术院校,这13名学生都是读研的学生,授课过程中我们学校的数媒学生他们经常会有过来旁听的。我们这个课题是光影墙绘,是一个很新的、很前沿的研究方向,就是墙绘艺术加上光影艺术,这样等于是把两个公共艺术结合在一起产生的艺术形式,有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是一种为城市而开展的开拓性艺术形式,对人的思维训练非常有帮助,你们会在学校里看到他们的作品。
记者:您对耿丹数媒专业的未来做如何设想?
田辉:我是想以后最好能打破目前院系壁垒,构建不同定位的专业群,根据市场需求,集中优势学科,构建新的学科群,就像现在的清华、北大都在搞跨学科建设一样。我也想把现有的数媒专业课程全部打通,而且有些课程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根据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学习,特别是做真实项目,其他专业的同学都可参加。就像斯坦福2025计划就是先有一个项目,不分专业,不分年级,各个专业都可以报名,以项目来带动教学。很多知识老师给你讲,你听的再仔细,可能三天就忘掉了,要是通过动手做,你可能能记一辈子。以后数媒专业可能会采取这种项目式教学,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们混合编组做项目,边做边学,这样是最好的,以培养创新思维为主要目的。
还有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应该主要是进行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养成,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过早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因为他们思维习惯还是停留在高中阶段,大学的学习习惯更多的是强调自己去学习。这种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非常重要,会影响到大学期间,甚至一生,所以特别需要花时间、花精力来进行训练,而大一阶段是最好的阶段。数媒专业对软件的学习强调的就是自我学习,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在再学习的能力,就是告诉他学的方法,因为当你出去工作的时候,各个公司的软件都不一样,不可能说是这一个软件会了所有的软件都会了。我们就把所有的课件给学生,让自己去学会这个软件,现在数媒是采取这个办法。另外就是所有的教学最好是都使用混合编班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斯坦福2025的计划的核心,就是斯坦福这个全世界最有名的私立高校他现在采取的办法就是项目式教学,一进校就给你个课题让你混合编组来做,做的过程当中你需要去哪个专业听课去就去学,还有兴趣,而且这个作品基本是最后都被买出去,自己还有成就感,这个可能是代表未来教育的方向。
最后学校最好能有一流的数字媒体教学设备提供给数媒学生,因为数字媒体专业要适应市场就要走在市场的前面,学习最新的知识。
这次谈的一些在数媒专业实行过的经验和实践方法,希望能够给院里其他专业提供参考和借鉴,我们也是在摸索像我们这样的私立高校如何进行教学系统和结构的设计,如何通过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等,希望能有帮助。谢谢!
和小记者们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