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信息工程系召开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6年4月29日 17:21:32 浏览次数:
2016年4月28日下午,在信息工程系会议室召开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研讨会,教学副院长丁晓良、教务处长李京增、副处长李大琛、信息工程系主任王成金、主任助理张黎及各专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信息工程系主任助理张黎老师首先就我系此次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情况做了总体汇报。根据学院2016版培养方案要达到的摒弃填鸭模式、基于学习产出(learning-outcome)重建课程体系和在让学生充分选择、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专业能力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三个主要目的,依据教育部专业审核要求以及工科专业工程认证标准(华盛顿协议),优化课程设置,将技能类、实操类课程前移,使学生提高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及兴趣,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爱。
教学副院长丁晓良指出,2016版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架构采用模块化设计,模块化教学的内涵是从问题出发集成知识点,遵循技术逻辑而不是知识逻辑。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演讲、研讨、工作室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课上与课下教学活动相结合,过程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另外,一定要充分发挥系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考试委员会的作用,在充分调研社会对本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学习产出要求组织课程模块,开发课程,按照技术逻辑而不是知识逻辑开发和制定实用的课程体系。
教务处长李京增强调构建课程体系要采用“倒推路线法,一体化设计”。一是对行业协会、用人单位、毕业生进行调研,了解就业岗位分布以及相应的知识能力要求;二是依据知识能力要求进行课程设置;三是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综合论证。一体化设计是指设计课程计划不能仅仅安排学期和分配课时,而是要同时研究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法,比如说是课堂教学还是现场教学,是笔试还是答辩,等等。
信息工程系主任助理张黎老师首先就我系此次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情况做了总体汇报。根据学院2016版培养方案要达到的摒弃填鸭模式、基于学习产出(learning-outcome)重建课程体系和在让学生充分选择、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专业能力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三个主要目的,依据教育部专业审核要求以及工科专业工程认证标准(华盛顿协议),优化课程设置,将技能类、实操类课程前移,使学生提高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及兴趣,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爱。
教学副院长丁晓良指出,2016版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架构采用模块化设计,模块化教学的内涵是从问题出发集成知识点,遵循技术逻辑而不是知识逻辑。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演讲、研讨、工作室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课上与课下教学活动相结合,过程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另外,一定要充分发挥系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考试委员会的作用,在充分调研社会对本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学习产出要求组织课程模块,开发课程,按照技术逻辑而不是知识逻辑开发和制定实用的课程体系。
教务处长李京增强调构建课程体系要采用“倒推路线法,一体化设计”。一是对行业协会、用人单位、毕业生进行调研,了解就业岗位分布以及相应的知识能力要求;二是依据知识能力要求进行课程设置;三是通过专业建设委员会综合论证。一体化设计是指设计课程计划不能仅仅安排学期和分配课时,而是要同时研究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法,比如说是课堂教学还是现场教学,是笔试还是答辩,等等。
最后,各专业负责人就在培养方案修订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本次会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信息工程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