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耿丹】“光明讲坛”微信平台刊登文章“光明讲坛走进耿丹学院”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6日 13:58:34 浏览次数:
【原文】光明讲坛走进耿丹学院 韩毓海谈国家治理
9月17日,“光明讲坛”走进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北京大学教授韩毓海以“永贞革新”到鸦片战争为时间节点,围绕中国历史上六位治理者及其重要政治文献,勾勒了中国政治演进的脉络。即从柳宗元《封建论》,王安石及其《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叶适及其《外稿》,陆九渊及其《陆九渊集》,王阳明及其《王阳明全集》,魏源及其《圣武记》的历史观点,看待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
韩毓海提到,讨论中国的政治与治理,第一个问题就是统一和分裂。在中国做治理者,摆在面前的第一位的问题,或者根本的底线,就是国家的统一和分裂。无论什么样的原因、理由陷国家于分裂,那就是最大的失败和失职。“永贞革新”时,柳宗元在《封建论》就讨论这个问题。
韩毓海认为,中国历史两次最后的分裂,一次分裂就是发生在“永贞革新”之前的安史之乱。还有一次是清朝崩溃以后中国陷入的军阀混战的局面。国家治理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国家的财政、预算和经济、司法这些内容,而不是过去贵族擅长的礼仪、词赋。“永贞革新”就是把个藩镇的财权和税收收归中央,这是中央集权的开始,也是“永贞革新”的实质。
到了王安石,王安石认为宋代的根本问题在于顶层,干部队伍不够专业化。他认为,国家把官员系统搞得庞大而复杂。南宋叶适说,“隋最富而亡,唐嘴贫而兴”,国家治理关键在于帝王不重视民心而重视财富,这是舍本逐末。
王阳明和他的《传习录》对此前一千年的中国政治史做了一个总结。他认为治理的核心是行“王道”,王道的核心由在于人心。王阳明的出现,使他使儒家深入到中国的基层。儒家深入基层,关键在于它抓住了基层。王阳明在中国政治史的贡献十分重大,他的思想核心简而言之就是说,圣贤之道,就是于老百姓同心同德。
而魏源在《圣武记》中,将国家战略形势与地缘政治紧密相关。
古代中国,为什么走向衰败?
在韩毓海看来,首先是组织能力的下降,一方面是王安石所说的上层的无能,另一方面是叶适所提出的基层组织的解体。其背景就是王阳明所看到的,儒学堕落了,士大夫阶级已经不能承担治国理政的责任。
第二就是地缘政治方面,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所说:“自琉球灭,安南失,缅甸亡,羽翼尽减,将即腹心”,这样众多的战略屏障就丧失后,影响到中国的发展。
韩毓海教授一直坚持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立场,是批评新自由主义的著名学者。坚持对历史、文化和人性的宏观思考。著有《新文学的本体与形式》《摩登者说》《红玫瑰到红旗:变迁的中国现代观》《五百年来谁著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