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李四龙教授做客我院名师大讲堂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6日 16:29:00 浏览次数:
2016年12月7日下午,我院“耿丹通识•名师大讲堂”邀请了北京大学李四龙教授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主题讲座。
李四龙教授以“国学”的概念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他指出现在的国学,通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别称,以“经学”为主体,兼及三教九流、诸子百家。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其精髓可以凝练为“诚、礼、心”三个字。本次讲座围绕这三个字来展开。李教授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及生动举例,阐述中国文化是从天与人的关系中来理解人文的,人文是相对于天文而言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阐述了“仁”、“敬”、“孝”、“慈”、“信”在为人方面的重要性。对于人文主义,他提出三个方面的内涵:回归自然的人文,尊道贵德;关怀社会的人文,敦礼明伦;直指人心的人文,明心见性。
在回归自然的人文方面,李教授以“天道”、“气”、“阴阳与五行”八字概括。他指出“天”在中国人心里,不仅是自然之天,亦是义理之天,是道德与价值的源泉。天之道,诚也。“精气”,在中国人的信仰看来,首先相信贯通天地者为“气”。“气”又分为阴阳,后又用“五行”贯穿日常生活。从而解释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真正含义。
在关怀社会的人文方面,李教授概括为“制礼作乐”、“致中和”、“克己复礼”。他指出巫术,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巫”又指:礼仪、方术等。在“致中和”中,“礼”是祭祀神灵,祈求福祉,从而达到“礼”。他认为:“礼者,体也,履也”,礼是要身体力行,不断克己复礼。立于礼、成于乐,天下咸宁。最后,李老师以“中国文化的精神”作为结束语,再次重申“诚”“礼”“心”,鼓励鼓舞同学们建立一个强大的自我,树立一个积极的“心”,平常的“心”。
李四龙教授以“国学”的概念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他指出现在的国学,通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别称,以“经学”为主体,兼及三教九流、诸子百家。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其精髓可以凝练为“诚、礼、心”三个字。本次讲座围绕这三个字来展开。李教授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及生动举例,阐述中国文化是从天与人的关系中来理解人文的,人文是相对于天文而言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阐述了“仁”、“敬”、“孝”、“慈”、“信”在为人方面的重要性。对于人文主义,他提出三个方面的内涵:回归自然的人文,尊道贵德;关怀社会的人文,敦礼明伦;直指人心的人文,明心见性。
在回归自然的人文方面,李教授以“天道”、“气”、“阴阳与五行”八字概括。他指出“天”在中国人心里,不仅是自然之天,亦是义理之天,是道德与价值的源泉。天之道,诚也。“精气”,在中国人的信仰看来,首先相信贯通天地者为“气”。“气”又分为阴阳,后又用“五行”贯穿日常生活。从而解释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真正含义。
在关怀社会的人文方面,李教授概括为“制礼作乐”、“致中和”、“克己复礼”。他指出巫术,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巫”又指:礼仪、方术等。在“致中和”中,“礼”是祭祀神灵,祈求福祉,从而达到“礼”。他认为:“礼者,体也,履也”,礼是要身体力行,不断克己复礼。立于礼、成于乐,天下咸宁。最后,李老师以“中国文化的精神”作为结束语,再次重申“诚”“礼”“心”,鼓励鼓舞同学们建立一个强大的自我,树立一个积极的“心”,平常的“心”。
在讲座的第二个环节,耿丹讲堂服务团的富饶同学与李教授进行交流互动,与李教授共同探讨了关于中国文化精神的问题。李老师用渊博的历史知识,给了全体同学深刻的阐述,深化了同学们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解,激发了同学们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求知欲。(通识教育中心供稿)